摘要:现代学校教学中的微技术与微改造无处不在,而课程改革则多采取整体重构的方式,颠覆性较强,较少采用微改造的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微变革的方式,使原本隐含于学科课程中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质得以显性表达,以稳健、理性的方式推动现代学校课程教学的渐进优化。
摘要:“教联体”建设是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破解目前教育痛点和难点问题,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探索。从“共建共治共享相统一”“公平提质创新相一致”“责任分担共担相协调”“平等参与合作相促进”四个方面对“教联体”建设的政策逻辑进行解读,有助于分析政策的合理性,预判政策的社会影响,并为优化政策设计提供方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中国教育的政策话语,也是中国教育学要探讨的理论问题。基于教育空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互构提出“差异性优势互补”的本土话语,既以理论建设为旨归,也以此表达“教联体”建设政策观照下的理论之思。
摘要:在区域“教联体”建设中,政府角色如何扮演,无锡市锡山区做了很好的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协同育人模式。政府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助推协同育人教育格局的改变,画好协同育人的学校圆心,形成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系紧社区及资源单位的纽带,重构协同育人的优良生态,重塑协同育人的信心。区域“教联体”建设逐步形成了党政协力、教育主导、专业支撑、部门协作的实践体系。
摘要:“教联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家庭成员亲情信任关系遭遇困局、“家校社”互惠价值缺失、社会广泛参与较为匮乏等实践困境。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探索构建区域政府引导、教育部门研发、学校主导实施、家庭场景实操、社区社会展示的“导-研-施-操-展”五方联动机制,能够有效修复家庭信任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教联体”建设应积极探索实施基于真实经历的生成式体验,奠定“教联体”育人基石;以学校的课程任务主线实施,建构“教联体”价值认同;联动家校社全平台同步推进,强化“教联体”育人实效的“信任-互惠-参与”三位一体实践理路。
摘要: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构建职业教育国际标准输出体系。江苏作为“一带一路”的关键交汇枢纽,主动呼应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导向,启动实施“郑和计划”,通过标准输出、产教融合和文化赋能三大维度,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品牌。通过分析“郑和计划”的政策演进、理论建构、实践路径和未来展望,探讨其在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开放过程中的战略支点建构与实践逻辑,旨在揭示郑和学院如何通过航海精神的现代转译,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新范式,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摘要:20世纪以来,教育面临经济主导趋势显著、机器繁荣与教育体系产生冲突及教育竞争愈演愈烈等隐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重构教育》报告,提出人类繁荣的概念,重新构想教育未来。人类繁荣的理念需转化为系统的教育实践,涉及环境、文化、社会、技术、人际、自我六大课程领域与学会认知和思考、学会做事和评估、学会学习、学会与自然共处、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成就六大学习轨迹。我国教育也应关注教育本质,激发教育系统的内生动力;顺应时代发展,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成就学习者潜力,发挥学习的非工具价值。
摘要: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2024年版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学史崇德》栏目的创新设计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认真领会《学史崇德》栏目的价值意蕴和编写特征,从价值引领、场景研学、自主建构和评价反馈等维度开展教学创新,引导学生在追寻先贤足迹的学习体会中提高认识,升华思想,争做“三有”时代新人,从而实现以史育人的目的。
摘要: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涵养存在目标虚浮化、内容空泛化、方式表层化和评价边缘化等现实问题。家国情怀涵养要遵循从情感感知、情感理解到价值认同的内化过程,优化教学路径:制定教学目标,指引家国情怀的有效涵养;重构教学内容,搭建家国情怀的血肉骨架;转变教学方式,引领切身参与与理解反思;调整课堂评价,唤醒情感升华与价值追求。
摘要:从儿童发展需求出发,提出“伴行育人”理念,通过创新伴行活动设计,构建了包含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家校共育的立体化伴行体系。伴行活动提升了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学业投入度及创新思维水平,为新时代儿童成长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摘要: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基础教育教研机构的发展备受关注。目前,县域教研存在教研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教研机构体系设置不科学、教研成果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构建系统化的教研评价体系,推动县域教研改革。县域可以通过“教研员专业标准”“教研员发展性评价指标”“教研机构评价”等评价体系,推进县域教研员配备达标行动、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行动、教研员年度发展性评价、县域教研发展水平等级评估工作和教研评价立法保障等实践举措,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构筑强有力的教研支撑。
摘要:循证教研是教研转型的重要趋势。循证教研兼具基于证据与螺旋改进的双重特质,采用区域推进与校本实践双轨并行的推进模式。在区域推进层面,行政力量从整体性统筹、激励性机制构建、共享性平台搭建等方面予以外部赋能,核心团队则通过现状调研明确问题、研发工具提供支架、市级教研形成范式等行动进行内部攻坚。在校本实践层面,学校从教研策略、循证思维、组织形态三个维度着手实施改进策略。双轨并行的循证教研模式为区域教研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推动了教研的转型与发展。
摘要:传统教研体系因组织形式僵化、数据应用缺失、服务精准性不强及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制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为破解上述困境,无锡市新吴区教育局以数字化转型为实践场域,构建AI赋能的“T-P-C三级联动”教研模型,系统推进教研体系重构,实现教学行为精准诊断、个性化能力图谱生成及循证教研闭环,推动区域教育资源动态流转与教学质量的整体跃升,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及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摘要:本研究基于江苏省STEM教育项目试点学校的实证调查,考察小学STEM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小学STEM教师在传统优势学科(科学、数学)上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在工程与技术领域则存在提升空间;对 STEM教育总体目标的认同度较高,但对课程模式、教学特征及组织形式的理解度不足;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较高,但在针对学生差异化需求方面仍需深化。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培训经历对教师多个维度的自我效能感具有广泛正向影响,积极反馈与从教乐趣主要增强教师的学科知识信心,教学业绩则提升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
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导向的主题化、情境化、结构化的“大单元”成为教学改革的关注点。对南京市抽样6个区的共1625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教师普遍认可将大单元作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的价值,但对大单元教学的概念与内涵有待进一步明晰;凸显学生学习经历丰富性的大单元独创设计能力需要加强;应加大外部资源的支持,特别要加强对设计中重组单元内容、创设情境、设计评价等重要环节的指导;要不断提升教师学术兴趣与旨趣。
摘要:在教师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交织着两种逻辑,即“实践逻辑”和“文本逻辑”。这两种逻辑既有差异性,如内涵和特征的区别;也有联系性,如二者目标一致、相互支撑、相互转化。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应把握“实践逻辑”和“文本逻辑”的差异性、注重教学实践探索的确定性、对已有教学经验要进行合理取舍、写作时考虑论文自身的特殊性、注重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的统一性。
摘要:基于“脑-目标”的研究成果,针对当前学生语法学习成就感低下的问题,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大脑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语法学习成就感的基本途径包括:建立关联,做好情感铺垫;营造氛围,激发认知努力;积极评价,树立学生信心;讨论追问,激发探索欲望;创新训练,唤醒表达乐趣。
摘要: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是未来人才的关键能力,小学数学对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孕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影响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存在认知储备不充足、学习方式不丰富、技术赋能不充分等问题,需要深度理解知识、强化学科实践、深度技术赋能,使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培育落实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贯穿于日常学科教学实践中,实现持续、进阶式生长。
摘要:小学数学量感实验教学对学生量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当前量感培育实验中存在学材研读不受重视、课堂实践流于表面、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状,深入阐释数学实验对儿童量感发展的重要价值,从学材探析、课堂赋能、融合拓展、评价助力等维度构建依托数学实验培育儿童量感的策略体系。
摘要:中小学工程教育以实践为核心本质,具备工程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工程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工程实践的设计与实现的基本属性。针对当前中小学工程教育面临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师资队伍不匹配、教学资源不丰富等困境,为积极推动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实施,提出教学模式重构与实施、师资队伍提质与培优、教学资源建设与拓展等应对策略,厘清中小学工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路向。
摘要:综合实践和人工智能都具有内容生活化、体验具身化及目标素养化的特点,这为两者的项目化统整提供了现实基础。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人工智能融合的项目学习,有利于实现学习意义可视化、实践探究深潜化与思维认知高阶化。在项目活动中,引导学生在项目方案的规划设计、技术赋能的学习过程、价值聚合的成果生成中,体验富有时代价值、高阶意义、未来素养的学习历程,能够培育学生的智创思维和高能情感。
摘要:刘虎平先后主持连云港市院前小学、东港小学的课程建设,从合理、合时、合地、合己四个维度,做亮了校本课程。合理,即在学校文化整体建构、课程结构要素、校本课程特点等方面,合乎教育的基本规律;合时,即在落实以人为本精神、呼应科技发展潮流、适应课程综合化趋势等方面,回应时代诉求;合地,即在溯源文化根系、沉浸地理风光、密切邻里关系、感受民俗风情等方面彰显地域特点;合己,即在满足学生需要、发挥教师所长、表征校长性格等方面表达了内在的需要和追求。
摘要:当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融合,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以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为指导,建构多模态教学设计模板,为学生提供目标明确、资源丰富、策略优化的学习机会。TPACK框架下的多模态读写结合教学要基于单元语篇,创设适切语境;关联读写逻辑,整合写作框架;搭建多模态支架,提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