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翼”是连接“四层”考查内容与高考命题实践的纽带,是评价学生素质高低的基本维度。高考试题中“四翼”的实践样态分析,可以有助于历史教师深度内化“四翼”的实践逻辑,推动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增效,实现教、学、评的良性互动。
摘要:现行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单元性、主题性很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容量适中,比较适合开展单元主题教学。尽管每一个单元具体内容不同,但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基本策略可以通用。在此以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为例,尝试从目标定位、主干梳理、概念阐释、学科融合、素养浸润等维度对单元教学基本范式做一探讨,期望对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的教学有所启发。
摘要: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过程中,通过对教学主题的提炼,开展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和运用典型高考题,实现必修与选必内容的整合。这一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活学活用教材史实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摘要:当前,“情境”成为考试考查的载体已然成为共识,而学术情境在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增加,重要性不断凸显。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学术情境在课堂教学与考试测量中出现了脱节现象。历史阅读在重构教学立意、整合教学资源和创设问题情境方面可助力学术情境落地,在课堂教学与考试测量的双向融通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有利于畅通教学评一体化渠道,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摘要: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间,中法双方围绕正式条约应以何种文本为准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谈判。谈判可分为两阶段:1885年5月5日—20日为第一阶段,清政府此时积极谋求废止“以法文为正”条款,争取中法文本的平等地位;5月21日—23日为第二阶段,此时的清政府“重名轻实”,其斗争重点转为希望“以法文为正”不要明文出现在条约内,但承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以法文为准。在评价清政府此时的外交斗争时,应秉持客观、全面、辩证的原则,不可偏信。
摘要:史料作为高中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实证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落实史料实证精神需要重视课程标准与基本要求,聚焦核心素养;关注教材内容,深挖教材隐含信息;掌握实证路径,树立批判性思维。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问题,才有可能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达成立德树人目标。
摘要:在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融通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落地。在高三单元教学复习课的设计中,以“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为例,研究课堂教学的融通,力求在纲要与选必、课标与教材、问题与逻辑之间的贯通融合中,探索把握单元全局、提炼教学主旨以及彰显历史素养的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促进素养达成。
摘要:历史主观题是义务教育阶段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重要题型,强调对学生阅读文本、表述能力的考查,有助于真实呈现学生学习水平和思维层次。新课标出台后,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对历史主观题的考查价值提出更高要求,现实命题中依然存在固守传统框架、内容与形式分立、教一学一评不一致等结构化不足的问题。为此,可借助整体视角的一体化建构与微观视角的逻辑性加工,以推进历史主观题结构化的研究,发挥试题评价的有效作用,反哺教学、学习,为提升教学效益、培育核心素养助力。
摘要:高三历史复习的效率,取决于复习规划的合理性和落实程度。在备考实践中,通过“三重奏”复习法逐步推进复习,即确立大小主题,创设相应的新情景,让学生在夯实必备知识的前提下,激活历史思维,熟悉考查路径,厚植历史学科素养,从而提高备考效率。
摘要:学生活动的丰富多样、情境材料的求新求异固然重要,但这些技术层面上的优化,都需要以对教学的整体性把握和通透性认识为基础。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无论是史事意义的梳理与重建,还是学生思维的建模与迁移,亦或是师生学史的共感与体悟,都离不开理解二字。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的思路梳理为例,教师可以理解为中心展开教学设计,努力将“科学世界”中的知识与方法,顺利、持久地内化为学生“生活世界”的能力与素养。
摘要:新修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一幅《采桑图》,基于问题探究并借助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从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三层次解读其图像故事。该图像为魏晋时河西与中原地区互动、联系的叙事载体,采桑画面印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时空观念”是历史课程要培养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在本区域内以主题课例研讨的实践活动形式开展创新课堂作业的设计,通过问题的设置和情境的创设等,聚焦历史的时序性和空间性,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导论】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实施以来,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就成为了教研的热点问题。从表面上看,老师们比较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完成教学进度,二是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而在我的教学实践和调研中,认为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我觉得老师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起码存在着8个方面的突出矛盾:一是教材容量巨大与课时相对不足的矛盾;二是教材内容庞杂与教学内容取舍的矛盾;三是初中高中衔接与教学内容选择的矛盾;四是必修、
摘要: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高中统编历史教材是国家事权,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教学中应善于利用教材文本,明晰教材标题的内涵和逻辑,根据教学主题和目标选用教材资源,合理地运用教学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摘要: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教材使用的一条基本原则及可行路径。实践表明,领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利用任务驱动、锚定素养能力,转化教材内容、用好辅助栏目,挖掘教材功能、提供学习支撑,补充必要资源这五条策略,有助于教材使用的具体实施。
摘要:随着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推广,如何以结构化视角理解和使用教材、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所谓结构化视角,指的是教师在深度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的编写逻辑,以目标达成和素养落地为导向,灵活运用教科书中的素材,整合教科书的内容资源,使得历史学习的内容具有结构化的特点。
摘要:唯物史观位居历史核心素养之首,阶级分析是唯物史观重要方法。围绕初高中教材阶级分析的范例,整合教材资源,关注历史发展进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延续与变迁,有利于学生提升阶级分析能力,涵育历史素养。
摘要: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探讨利用高中历史教材落实核心素养的方法:先概括正文提炼事件把握历史脉络,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再结合唯物史观解读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最后依据教材目录、课内外材料从多维度探究春秋战国对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奠基作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素养。
摘要: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为依托,探索基于教材资源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文章提出“教材素材任务化”与“教材人物鲜活化”两种教学策略: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强化史料实证能力;以赵一曼为例,结合史料、故事与情境创设使人物更加鲜活,涵养家国情怀。实践表明,挖掘教材资源可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摘要: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有大量的图像史料,为更好地使用这些图像史料,提升学生“以图叙史”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整合教材图像史料并以之为线索重组教材内容;依据教材不同的图像史料确定不同的解读水平层级;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设计问题或问题链,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历史建构。为更好地体现这些策略,本文以《人民解放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工作室成员合照 在重庆市璧山区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以其独特光芒照亮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前行之路。老师,这位经验丰富的教育领航者,带领着一群怀揣教育热忱、师德高尚、教学技艺精湛且理念超前的中学历史教师,以“三度信史”教学主张为笔,精心绘制着历史教育的新画卷,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历史教师和推动中学历史教学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力量。 一、成果丰硕:教学革新与学术探索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