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 范佳午(1986-) ,男,课程教材中心副研究员,数字课程室主任,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教育部初中物理课标修订测试组成员,初中物理教材(北京版)编写组成员。教育部中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评估物理组成员。多次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专项课题、北京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委员。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主要从事物理教育、STEM教育等方面研究。
摘要:《考工记》是我国目前最早的手工业技术典籍,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力学知识。在梳理《考工记》成书背景及内容结构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该书蕴含的力学知识,及其对开发浮力、压强、惯性现象、胡克定律以及力学课程资源的价值。以期为物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参考,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努力。
摘要:基于概念转变理论和POE教学策略,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将POE 策略拓展为POERA,以提升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结合必修一中的“超重、失重现象产生条件"这一教学片段,具体分析POERA策略对学生概念转变的促进及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性。
摘要:习题课是重要课型之一,也是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以“问题”引领课堂教学为基础,开展“一题多问"的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基于物理模型引申出多种“问题”,以“问题"深化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以“问题"诱发认知冲突,纠正原有错误认知,以“问题”建立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结构化,以“问题"探索规律,归纳共性,以“问题"联系生活,解决困惑,从而增强习题教学效果,逐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对学生后期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以苏科版物理教材为例,从栏目设置、单元目录框架、单元内结构内容调整、课后习题、新技术应用五个角度,对 2024版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与2012版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厘清教材变化特点,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摘要;浙教版义务教育初中科学新教材重点增设了“工程设计与物化"的专门章节,为初中阶段的工程教育奠定了基础。科学教学实践人员可以从“创建多元工程嵌入情境,提升课堂激情活力""挖掘教材教学嵌入素材,整合多维工程资源"“关注学业评价嵌入方式,培育学生工程思维”“丰富课堂嵌入演示样态,促进学生工程物化”“拓展课后嵌入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工程创新”五个方面,尝试“技术与工程"的嵌入式设计与物化一体实践,以达到新教材新教法的功效。
摘要:聚焦于2024年发行的七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跨学科实践活动。通过对各版本教材跨学科实践在主题分布、整合程度和实践模式三方面的比较,发现;在主题分布上,沪科版和教科版的主题分布更为全面;在整合程度上,沪科版的整合程度更高;在实践模式上,北师大版和教科版更有效地落实了学以致用与减负增效的原则。基于此,反思各版本教材跨学科实践的优势与不足。
摘要;立足哈尼族聚居地区的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利用哈尼族特色文化进行情境式物理习题设计,以期有效改善该地区物理教学资源匮乏、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基于对哈尼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确定了适切的情境式教学设计原则和方法,集中讨论了哈尼梯田、哈尼蘑菇房、木屐等哈尼族文化元素在高中物理习题设计中的运用,力求发挥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普适性,以提高当地高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摘要: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问题式PBL和项目式PBL教学模式均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梳理两种模式的内涵与要素,发现项目式PBL相较于问题式PBL增加了“成果”"展示"两要素;在教学内容层面,项目式PBL 适合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同时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解及实践能力,并且在核心素养层面会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上述基础上,梳理了分别以“描述自行车的齿轮传动"和“组装自行车”为主线的两种“圆周运动"教学设计思路,并进行了比较。
摘要;2024年是贵州省物理学科自主命题的第一年。此次的试题考试内容及难度对于教学和备考都有很好的指导性意义。此卷的试题设置全面考虑了国家考试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难度设置合理,突出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考试范围、试卷难度、多维细目表、试题立意、关键能力、情境载体、解题策略等方面分析贵州省2024年高考物理试题。最后,根据相关分析,提出复习建议,供教师教学和学生高考复习参考。
摘要;新高考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考查,应运而生了实验探究题,表现为项目式。在“学习进阶"视角下,从考生现有认知与命题者要求的认知及中间的认知状态视角分析此类试题的特点,从“学习进阶”的层级视角分析此类试题的考查要求,窥视新高考实验探究试题的考查特点,以利于教学与备考。
摘要;阿特伍德机是力学的一个常见实验装置,也是高中物理常考的物理模型,用于解释常见的力学原理。用此装置测重力加速度,讨论滑轮质量、摩擦和空气阻力带来的系统误差,因涉及滑轮的转动惯量和角加速度等问题,学生了解得不够深入。利用控制变量逐个分析误差根源,为减小误差提供了改进的理论依据。
摘要:单摆实验是高中物理学生必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很难确保小球在同一平面内运动,人为计数单摆运动周期容易产生误差。基于此,将传统实验的单摆线改为双摆线,确保小球在同一平面内运动,同时利用手机软件 Phyphox中的近距秒表来测量小球运动的周期,并探究了当等效摆长约为 100cm 时实验误差最小。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提高了测量精度,测出的重力加速度值更贴合当地重力加速度的真实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要;小球斜抛击墙是常见的生活情境,其中的撞击点相同、弹回抛出点看似是简单的运动学问题,实则与物理直觉相悖。从一道调研题出发,指出合位移一定对斜抛运动的限制作用,探讨了两次斜抛撞击点相同的规律以及弹回抛出点必要的动力学条件。
关键词:单摆;角度;周期;小角度
关键词:简谐运动;周期;弹簧振子;能量
摘要;磁场作为物理学中抽象且难以直观感知的概念,在中学教学中常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为帮助学生理解磁场的方向、强度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提出一种基于磁流体的可视化教学方法。该方法通过展示磁流体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行为(如链状结构的形成、分布和转动等特性),直观呈现磁场对物质的作用关系,同时间接反映磁场的强度与方向等物理量。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磁场概念的理解。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美,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以“发现美、探究美、创造美”为教学主线,构建了核心素养下渗透物理美的教学流程。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阐述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融入物理美,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并为在教学中渗透物理美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编者按: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及其相应教材,是国家层面对学科教育的总体规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特点,围绕课程的实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这是地方层面对学科教育实施的规划;同样,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有必要制订相应的规划,以便全面、系统地落实国家与地方的对应要求。 就物理学科而言,学校层面所制订的《物理学科课程实施方案》,是对全校物理课程实施的总体规划;教师层面所制订的《物理学期课程实施纲要》,是
摘要:以“制作浮力秤"项目为例,通过“源于生活,项目引入”“问题驱动,项目设计”“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物化成果,项目测试”“性能提升,项目优化”“现实应用,项目拓展”六个环节,阐述如何采用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旨在从跨学科视角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