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鉴于我国2022年最新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11年版的课标及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标的比较关联,进一步就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课程的培养目标及核心素养的统整贯通进行了相关的文本分析梳理,进而解读我国普通中小学“素养型”语文学科课程体系的建构理路和内在脉络,这将为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教学校长与市县语文学科教研员深刻理解认知和实践体认语文课程提供创设了一种新
摘 要 知识是一门课程成立的基本条件,课程特性并非忽视知识的理由。知识维度是观课评教的核心组成部分。鉴于知识问题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语文观课评教的知识维度,主要从知识、教学、学习三个角度展开具体的评议。知识角度依据知识类型学理论,划分知识类型,依此评议知识教学的方式。教学角度考察教师的知识观,评议如何教知识,如何发挥知识的意义。学习角度依据学习科学理论,评议如何学知识,即学生在教师的教学组织下,如何
摘 要 立足真实的语文学习情景,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某一问题而开展的项目化学习活动,需要借助过程性评价的力量引领教学-学习方向,提升教学-学习价值。以《文字的力量》项目化学习实践为例,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内容、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能力发展、学习策略运用等方面的表现情况,摆脱传统评价的量化,从而实现质性学业质量的提升和个人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 过程性评价 项目化学习
【编者按】 主持人:荣维东 西南大学教授、博导 西南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微写作其实由来已久。举凡甲骨卜辞、钟鼎铭文、唐诗宋词、《世说新语》、笔记小说以及当今信息时代的微信微博等都可以看作微写作。微写作以其短小精悍、灵活便捷、简单易写的特点,向来为中外语文教学领域高度重视,教材中各种句段仿写、片段写作、小作文更是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本期《中学语文》“新写作教学”栏目特别策划了“微写作”专
摘 要 微写作作为一种短小灵活、便捷高效的写作形式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梳理中小学微写作教学的相关文献,讨论微写作的内涵、特征和类型,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中小学微写作教学的实践路径:一是树立微写作的课程意识,构建微写作的目标体系;二是利用微写作机动灵活的特点挖掘微写作的生活资源,同时用好用足教材;三是开展微写作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四是重视微写作的评
摘 要 微型写作是学生感性和理性、情感和认知复合交织的体验式写作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由于其目标具体、内容针对性强,成为训练积累写作基本功的重要载体,积小流成江河,能有效化解学生面对大作文“无从下笔,言而无物”的困境。同时微型化的教学目标和丰富多样的写作形式也可聚焦学生独特的发展需求,帮助其找到独特的写作切入点,加深写作深度,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写作意义世界。回归教学现实,广大教师要将多种写作情境连
摘 要 相对于大作文而言,微写作容易操作且教学成效明显。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可以基于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以及学生生活来确定写作主题,以学科认知情境、文学体验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为载体设计微写作实践活动。从情境点到情境链、从子概念到大概念,从单学科到跨学科不断深入,积小胜为大胜,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实现写作能力与思维的提升和进阶。 关键词 情境任务 微写作 进阶 策略 学生作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
【编者按】 最近十年,“大单元教学”由冷趋热,引发了研究和实践的热潮,也伴随着一些争议。近期,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其提及与否存在差异,再次引起了热议。为了深入认识“大单元教学”,澄清其价值和误区,本刊约请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学一线教师,对其开展专题研讨,以期引起读者的思考,共同推动语文课程与教学高质量发展
摘 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对于大单元教学有明确提及和表述,但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没有明确提及和表述。这意味着从方案到标准,大单元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过度倡导或强制推行大单元教学的倾向,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单元教学”和“教材单元教学”,对“教材单元教学”作出客观的评价,不可一味或一边倒地推崇“大单元教学”而贬抑“教材单元教学”。尊重教材单元教学,是广大
摘 要 语文大单元教学兴起已有三五年的时间,对其有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论文纷至沓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内涵进行阐述,对其“是”处和遭人“非”议的方面进行分析,匡正认识,还原真相,在此基础上对正确处理当前语文教学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实施指明方向。 关键词 语文 大单元教学 是与非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已两年有余,但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与新课标理念的有效转化无法等同而言,新课标理念真正落地取决于初中语文教学改进的成效。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应将“能力本位”转化为“素养本位”,将“抽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情境性的任务驱动”,将“零散的单篇课文教学”转化为“结构化的单元教学”,将“点状式学习”转化为“立体式学习”,以促进学生深情投入课堂活动,深度建构
摘 要 《六国论》思辨性学习价值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引导学生学习针对限定对象与条件进行反驳,掌握思辨方法,具体包括通过矛盾概念的外延之和明确限定对象的概念外延、解释限定条件的绝对成立、列举明确限定对象的概念外延三种方法。二是引导学生立足逻辑性推理开展辨析评价,培养思辨能力,要在理解文章逻辑闭环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三是引导学生在历史与逻辑统一中鉴古铸今,发展思辨精神,引导学生面对外部讹诈
摘 要 戏剧语言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戏剧语言富有动作性,不仅要合乎人物的思想性格,还要符合人物的行动目的,兼顾情节的发展,助推冲突的产生、激化及解决,因此戏剧动作性语言的鉴赏应成为戏剧文学阅读和教学的重点。以《雷雨》中“周鲁相认”的情节为例,分析动作性语言对戏剧冲突所起的催化作用,以探索戏剧文学鉴赏及教学的一些基本路径。 关键词 《雷雨》 “周鲁相认” 戏剧冲突 动作性语言 曹禺先生的《
摘 要 灵活多样运用大量背记的成句,盘活其中休眠状态的语意、语料等储备,对激活表达思维、增强语言建构能力、提升语言运用效率有重要意义。真实情境下基于成句的语言建构着眼在“意”、落脚在“言”,有其“生‘意’→联‘句’→选‘技’→构‘言’”的思路与操作过程,其关键环节“选技”即酌情选取引用、化用的语言建构方式和增删、调序、更换、缩扩、重言等具体语言操作方法。形成相应语言建构能力,宜从成句入手,按照“选
摘 要 当前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面临亟待突破的困境,包括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守旧及评价标准不客观等问题。AIGC技术的发展使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逻辑优势得以彰显,加之其可以创设拟真、个性化学习环境,为写作提供全流程支持,有助于实现技术赋能思辨性写作教学的愿景,助力解决现实困境。通过探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在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辩证地审视AIGC技术的引入与教师主导、学生
摘 要 教材中的课文不仅是阅读的例子,也是写作的“例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写作“例子”的作用。从借鉴课文之言、模仿课文之形、悟得课文之魂、效法课文之体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借助课文这个“例子”,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思路,以期对一线师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课文 例子 写作教学 策略研究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老所说的“例子”,指的是课文不仅是阅读的“例子”,也是写
【编者按】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实施已经五年,也探索了五年,这期间,涌现了很多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新课标精神深入和统编教材的落地。在众多探索者中,重庆一群老师关于“单元任务教学三课型”的一些思考和设计富于创意且较为成熟,得到人教社的高度认可。我刊特设单元教学任务课型探究专栏,采用论文+设计的组合推出,共3期。 他们认为,传统高中语文教材是“单元+单篇”模式,新教材也是“单元+单篇”,所以,看不出
一、教材学习 【情境导语】 每个人都流淌着民族的审美血液,因为民族审美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标志,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体现。传统审美心理有其共性也有差异,有以大红大绿光鲜亮丽为美的,有以清新淡雅归真返璞为美的,甚至以思旧感伤低沉哀怨为美的。而每个人又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这与个人的审美阅历和文化素养有着密切关系,比如,王熙凤的穿金戴银和薛宝钗的“半新不旧”足以看出二人不同审美情趣。郁达夫的生活
摘 要 祥林嫂的精神世界有三重矛盾的表现,这些矛盾构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主要成因。矛盾的形成既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的折射,又是封建主流意识形态内部矛盾的集中体现。关注矛盾的具体表现,深挖矛盾的逻辑起点,我们才能走进祥林嫂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感受作品启蒙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 《祝福》 祥林嫂 精神世界 矛盾 启蒙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开篇之作,《彷徨》延续了《呐喊》的
摘 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为一篇经典课文,长期以来被视作一般驳论文的典范,其实是对这个经典文本的严重误读。这个经典文本的特质并不在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及其论证,而在于以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有人”作为抨击对象的“替身”,表达对“失掉自信力了”的中国人予以抨击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 文本特质 遮蔽 还原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长期以来被视作一篇驳论文。而通
摘 要 思辨是当今教学的热点,对语文高考试题设题的思辨思维取向进行研究,可以为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为例,思辨思维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具体设题形式,主要体现在内容思辨、逻辑思辨、方法思辨及载体思辨等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及备考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思辨设题的几种形式,巧设思辨的阅读表达点,助推学生养成思辨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 思辨 高考语文 设题形式 思辨
摘 要 中考复习阶段,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实际操作中,依托项目式学习的中考语文复习需要确定关键知识和技能,提取大概念;编制项目大任务,规划子任务;指向核心素养,设计学程大评价;完善任务细节,明确操作流程,以构建高效的中考复习模式。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 中考语文 复习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
摘 要 纵观近几年新高考试题,其涵盖时代性、人文性、思辨性、开放性等多个特点,其中开放性又是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但是开放性并不是漫无边际、没有边界的,而是有理可循、有章可依的。为了理清高考文学类文本开放性试题的特点、类型,探索其应对之策,我们截取近几年新高考文学类文本中的开放性试题,尤其以2024年新高考试题为对象,逐层分析,将其应考对策总结为以下几点:衔接教材,回归课本;立足文本,关注情境;明确
摘 要 以项目式学习推进单元整体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行动实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以单元整体设计与项目式学习的融合引发课堂变革,注重学习实践,促进真正学习,提升学生的读写素养。以“托物言志”单元为例,阐述单元整体与项目式学习融合的设计路径与实施流程,并提炼出两种课型范式:群文阅读型和读写结合型学习范式。 关键词 单元整体设计 语文项目化学习 融合 核心知识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摘 要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是高中语文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必备知识。到底是“喻证”,还是“类比”?这应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审辨。而《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下册》对《谏太宗十思疏》论证方法的解读模棱两可,这给一线师生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以此为例,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典型事例,化繁为简,具体阐明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本质区别,给一线师生以明确的指引。 关键词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摘 要 《苏武传》作为一篇经典史传文,兼具记录历史和刻画人物的双重功能。作为阅读教学文本的史传文,要以“文言”为本,通过梳理字词读懂人物品性,但更要从文本缝隙处,读出史传文所载之“道”,即作者为何写、怎么写,由此真正读懂班固塑造苏武这一近乎神人形象的真正用意。 关键词 《苏武传》 文本缝隙 “史蕴文心” 教学思考 【微镜头】 师:科代表收集上来的问题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班固借李陵之口,将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