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以来西方先后出现了三种历史哲学,它们间的关系并非先后取代,而是相互依存和促进。思辨的历史哲学一直在起作用,只不过在分析的或批判的及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的批评下,它的客观性不断受到质询和修正,有时它甚至变得模糊不清,但其作用无可取代。总体而言,对它的批判只会使我们更加重视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从而使我们的历史认识更贴近历史实际。
摘要:微调研是落实初中历史新课标建议“在身边发现历史”的途径之一。经调研发现,英东中学是中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等历史的活证据。
摘要:基于地方史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需要创设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确立目标后预设评价,然后通过设置入项、实践探索、初步成果产出等环节,厘清项目流程;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通过分解问题,形成任务链,而后基于阶段性成果完善提案,并进行学科融合的多元评价。
摘要:从一段关于唐胥铁路使用马拉火车的史料入手,发现史料的来源和内容有多处疑点,经过搜寻史料出处并和其他史料比对后发现该史料的引用存在问题,由此也说明历史教学在选择和运用史料时需要持慎重和客观的态度,这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和寻求历史真相有重要意义,由此开始从史料本身和史料使用者两个角度反思历史教学对史料的运用。
摘要:指导学生记录适应“素养本位”要求的学习笔记在新一轮课改中占有重要位置。学生的学习笔记可通过窗口式、交互式等方式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化,通过筛选、提炼、联系等方式实现概念的生成,进而逐步推进学生历史思维的进阶。
摘要:图像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要提升一个层次是新高考、新教材的时代诉求。如何在统编教材国家课程、跨学科主题延伸课程中更好地运用图像史料,值得一线教师深入思考与探究。以《图像学研究》中的图像学理论为基础,推进图像史料“视觉观察认知——情节主题剖析——本质内涵建构”三层解读架构,为图像史料解读运用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解释和实践范式。
摘要: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是世界上古史和中古史的重要线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地理自然条件和历史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古代世界早期文明基本是独立发展的,明显表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同时,不同文明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这也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摘要:“东南互保”是晚清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对清末民初政局影响深远。然而,《中外历史纲要(上)》对“东南互保”的着墨很少,学生容易形成知识盲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东南互保”的史实构筑、因果透视和客观评价,理顺“史实一因果一评价”的历史解释逻辑,将历史解释素养贯彻课程始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
摘要:2024年广东高考历史第17、18题,其重要的创新之处,就是在立意上要求考生呈现历史的长时图景,考查考生对长时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这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课程目标相契合。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与中考高考备考中,把握历史的长时图景,理解长时历史阶段特征十分重要。
摘要:2024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充分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其对家国情怀素养的考查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考查的比重大,难度适中;二是考查方式日益显性化;三是考查内容紧扣长效热点。这给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两点重要的启示:一是显性地、深度地落实家国情怀素养;二是精选长效热点落实家国情怀素养。一线教师必须不断优化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方式,才能更好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
摘要:试题命制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面对以培养历史学科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试题的命制也应进行改变。目前的初中历史试题存在着题型单一、缺乏实践性、考察维度过于单一等问题,有意识地提升试题的生动性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有效策略来改变命制试题的思路,才能实现对学生学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价值观的综合考察。通过试题得到的反馈,还能引导教学方法的革新,促成教学评一体化。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叙史见人,以人系事”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借助关汉卿的生平与作品,人物映照历史,生动地展现了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的盛况和社会风貌,使学生从人物视角深入理解历史变迁。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步发展是新修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主线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横向联结、纵向贯通、深度融合等不同维度梳理主线内容,从多领域、长时空、跨学科等不同角度理解主线内容,最后通过精读历史教材、精选历史细节、精炼历史问题三个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引入文物史料,是教师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但教学中存在对文物史料的价值挖掘不到位、文物解读不严谨等问题。历史教师应从积累并合理使用文物知识、明晰并规范史料实证过程等角度对文物史料进行规范的教学开发与运用。
【导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是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每一位教师去操作,因此,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的开发、实施能力至关重要。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教师都需要在实践中落实好课程目标,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渠道。
摘要:馆校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当今场馆更好发挥教育功能,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由合作之路。馆校融合课程能更好观照课程目标的实现、能丰富且生动课程内容、实现“沉浸式”学习方式、拓展教育空间等价值意蕴。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将课标、教材、馆藏资源三者紧密结合,创新“双师双课堂”实施模式。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清晰的描述。在教学实践中,为对学生更好地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笔者尝试进行革命文化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主要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广州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旧址、执信中学校史三个方面进行资源的开发及运用。
摘要:馆校合作开发历史校本课程因其教育理念新颖、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资源丰富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博物馆和学校双方根据合作的程度选择微观、中观、宏观的课程定位来规划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馆校合作开发历史校本课程具有统整型的课程组织、文物和问题情境为主的课程内容、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手段这三方面特点。
摘要:以家国情怀为导向的家族史校本课程以高中历史课标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通过系统规划教学目标,将丰富的家族资源整合为具有历史价值的课程内容,将战争与和平、工业化等主题融入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多元化情境中深刻感悟历史。通过制定评价量表并收集学生的情感反馈,推动课程常态化运行,不断增强学生对家族、家乡乃至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以期为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实寻找更为丰富的实践路径。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以校本课程《历史文创》为例,介绍基于“历史文创”的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经验,全方位地展现了课程的实施过程和实践成效。该课程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方面成效显著。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为促进中学历史教学发展,一直强调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业遗产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其应用于高中历史活动课具有充分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两者的结合为主要论述内容,立足所在地区,探究工业遗产资源在高中历史校本活动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依据、案例分析和实施策略,以活动育人,增进学生历史学习体验,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