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教学研究应针对实际教学中所遇到问题而设计解决方案,因此要求问题是真实的,并在研究中遵循常识性、事实性和形式逻辑的基本要求;同时妥善处理教学与教研、历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关键词:教研论文选题历史常识历史逻辑教育学
摘要: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插图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图像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涵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明晰插图类别,把握其教学功能;应该强化细节拷问,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应该综合运用,活化静态插图,提升育人价值。教材插图的选用必须立足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关键在于蕴含思维层次的问题设计。
摘要:教师在应用史料时不去深究,总是简单理解和过分解读,是历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影响着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现以师生赤峰家乡故土遗址敖汉旗白塔子墓葬及其出土文物《契丹人引马图》墓葬壁画为例,从史实、史事出发,通过问题质疑、分析论证和考证互证的探索过程,形成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发展其历史思维和历史认识,涵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新授课教学时,教师应当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引领学生学习。为了避免情境的碎片化,教师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以真实总情境统领教学线索。然后在总情境下弹性设置分情境,利用对比分析、合理想象、实物讲解等方法推动关键问题的解决,将课程标准中“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引导学生从历史情境回到现实情境,增进学生的人文意识,促进深度学习。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呈现出从知识融通向素养会通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体现了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即古今贯通、中外联通以及文明融通。为了强化这一趋势,将微项目学习融入高中历史融通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细化学业水平要求、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的导入与实施、明确成果与评价标准,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反思,可以更有效地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新情境时能够具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摘要:画像石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重要石雕艺术品,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山西及四川等地区。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画像石不仅承载着丰富的艺术价值,也为深入探索两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通过画像石与其他类型的历史史料相结合,引导学生细致剖析西汉至东汉这一关键时期的变迁与发展,促进其批判性思维提升及对历史的理解深度。
摘要: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既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命题的富饶宝库。依托统编教材原创命题应注意:引用教材观点,凝练主题统摄命题;巧用教材辅栏,创设情境活化命题;化用教材习题,设计问题深化命题。基于统编教材,命制原创试题,通过命题评价反拨课堂教学,是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地的路径之一。
摘要:“三新”视域下一线教师如何实现高效备考。基于同课异构活动的反思,可以从以主题的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结构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立足时空的历史解释、巧用教材资源及评价目标的制定等七个方面“寻踪觅迹”。
摘要:试题命制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其需要教师营建丰富性的试题情境、展现梯度性的思维引领、进行综合性的素养建构。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构建知识群、创建思考群、把牢价值群。
摘要:广东是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近代在广东发生了许多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广东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的焦点。自2021年起,广东高考历史试题从“全国卷”回归到“广东卷”,重视利用广东革命文化资源创设情境,彰显广东特色,厚植家国情怀。基于高考命题特点,本文从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广东“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叙写出发,探讨新时代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摘要:高考典型试题的命题思路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明显的导向和反拨作用。以2024年1月和6月两道浙江高考历史卷第23题为例,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思路坚持唯物史观的统领,体现融合性、时代性和主干性、新颖性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将唯物史观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地”。本文结合上述两道题的命制思路和教学启示进行分析。
摘要:新修初中统编历史教材关于“史前时期”的内容调整较大,融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最新研究成果,教师需准确把握内容变化背后的价值导向,充分重视教材提供的考古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从典型考古成果的解读、不同时空考古成果的对比与归纳、创设考古学家解读考古发现的情境,探索考古成果运用的策略,实现教材资源、学科知识和史学思想方法的融合。
摘要:德国的历史教育融入了历史文化与历史意识两大核心概念,致力于通过历史学的训练提升个体的反思能力与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基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南森特维尔中学(Mittelschule Centerville Sud)的实地调研,选取“宗教改革”这一主题,探讨德国中学历史教育如何依托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的教学架构培养更深层次的历史意识,力求与国内核心素养要求形成互鉴。
【导论】过去我们曾把教科书看作是中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今天我们仍然把教科书看作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但绝非唯一的资源。除了资源的特点,教科书的发展还应该突出工具性。作为资源的教科书,我们要保证资源的科学性是相对容易的,千百年来,学者们火尽薪传,给我们营造了巍峨雄伟的历史知识宝库,我们尽可以从中淘金挖宝。但作为工具性的教科书,我们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工具性意味着教科书应该教会学生一套思维方法和实践方
摘要:将关注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何以学会”是教学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出发点和依归,而认知冲突是“学生何以学会”的关键。本文探讨了认知冲突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深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并详细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构建叙事结构、补充历史细节等方式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而有深度地掌握教材,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材。
摘要: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课堂知识难度和思维深度的把握。历史教学关注差异的目的不在于割裂,而在于衔接。本文以“文艺复兴”这一知识点为例,通过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求同比异”,探讨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摘要:初中历史叙事教学是夯实核心素养的一个新方向,既突破传统教师讲故事的单一模式,又增加了学生叙事能力的表现,兼具故事性和探究性的双重特征,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叙事教学实践,是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和策略。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以时空为基础,学会叙事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基于不同史料的探究,多视角叙述和分析历史事件发展的因素,并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学会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论证,让学生深化对历史叙事有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提升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摘要: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新教材增加了许多经济领域的内容,特别是两汉时期。面对日益受重视的经济史,唯物史观依然是分析经济现象的理论基础。考虑到唯物史观的原理是高度概括而抽象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图文资源,重视三类常识的普及,关注“人”的存在,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
摘要: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材料研读”栏目,通过选取丰富的历史材料,为学生构建了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其多维价值应得到充分开发与运用。开发角度可从材料本身出发,挖掘其背后历史,评估其史料价值并思考运用策略。本文以《内战爆发》一课的“材料研读”栏目为例,从材料类型、材料出处,材料内容三个角度深挖史料,以设计问题情境的方式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摘要:初中历史新教材重视对学史方法的培养。以阅读历史地图为例,教材增设“学史方法”栏目,辅以“读地图”活动,为阅读历史地图提供方法论的指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地图和学史方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用图,培养概括、比较、分析、解释、探究等能力。新课标指导下的广东中考对历史地图阅读能力的考查也成为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