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借鉴ACSI模型分析框架,构建在线教学情境下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机制模型,实证研究验证了模型对学习满意度的较好解释力。研究发现,良好教学、学习预期、环境、投入和收获五个要素联合解释“学习满意度”85%的变异量;各要素内在作用机制显示在线良好教学并不伴生学习满意度:良好教学对学习满意度直接影响作用较小;学习收获是影响学习满意度的首要直接因素和关键中介因素;学习预期、学习投入和良好教学共同作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强师”之路历经初创探索、规范发展、巩固攀升三个阶段。《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出台推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标志着我国迈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彰显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深层结构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深刻影响教师队伍发展;发展路向上,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是我国“强师”的现实路径;根本动力上,教师队伍
摘 要 我国教育理论界一直以来存在“教育学研究对象是什么”的讨论,主要学说有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三种。在主体性的视角下,教育主体性应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论断意味着教育主体性具有丰富的次级分类和分类层次,一种“五特征”的学说可作为教育主体性的基本次级分类。基于此,教育现象作为主体性的衍生和反映形式,不宜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作为教育学研究对象的风险则在于无法实现更多的交流对话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国际科技竞争的加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从协同创新理论出发,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经过数据检验归纳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四项关键环节,即双导师联动、课程教学设置、毕业与就业追踪、实习实践管理,通过系统闭环运转、有序循环、持续改进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
摘 要 制度体系是相关的多种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制度体系要依据一定准则建构。这些准则要充分反映政府、社会和校长三大重要制度主体意志,要符合校长复杂人衍生的专业发展特点,还要具有校长自身和外在相结合的作用机制。运用新制度主义理论,建构了由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三制度组合而成的校长专业发展制度体系。该制度体系不仅符合建构准则,还可以形成结构功能,从而可以产生强大且有效的促进校
摘 要 走班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但不同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结论。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34篇实验及准实验研究文献进行了细致分析,旨在从更客观的角度评估走班制教学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走班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产生了中等程度的积极影响。此外,走班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学段、班级规模、能力分层和学科,而实验周期对其影响不显
摘 要 超常儿童因其具有超乎常人的智力、能力以及心理特征,可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超常儿童教育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新径。然而,由于工具理性和绝对平均主义盛行,导致人们对超常儿童教育存在价值观念偏差。加之超常儿童教育本身的选拔机制、教育内容以及评价方式也存在缺陷,遏制了超常儿童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同时,相关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导致超常儿童教育没有坚定实施的“后盾”。基于此,亟需重
摘 要 “标准”是标准化工作领域的专门用语,每种标准都有对应的标准号。在我国的教育标准体系中,“课程标准”并非一以贯之。此标准非彼“标准”,中小学课程标准这类文献并非属于标准化意义上的标准文献,只是属于广义的教育标准。中小学课程标准是衡量中小学各科课程的准则,就像课程的“宪法”,对课程内容选择、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具有最高的指导作用。中小学课程标准也同样可以发挥标准化的作用,为教材编写、
摘 要 大数据的深度嵌入重塑着教育领域的日常实践与意义生成,促使教学评价从“基于经验”向“数据驱动”转变。“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是基于学生学习数据的精准化评价,有望实现教学评价从总结性评价模式向发展性评价模式的转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数据驱动”教学评价的实施也面临诸多困境。立足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理论立场,结合布迪厄场域理论对人类社会实践的分析思路,从“数据驱动”教学
摘 要 随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落地实施以及新版初中物理教材的陆续发布,跨学科实践教学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跨学科实践因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而使得跨学科实践教学指向知识整合,与复习课所要达成的目标趋于一致。然而,当前教育实践中初中物理复习课未能真正体现知识整合。基于此,从初中物理复习课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了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改进路径:以大概念为支撑实现知识整合,以
摘 要 教科书中的女性沉默指女性发言被迫中断、主动抑制或女性主体被边缘化的情况。女性沉默研究对塑造女性形象、培育学生的身份认同和世界观有深远影响。以义务教育阶段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为例,围绕沉默类型、性质、功能等方面对女性沉默进行分析,发现教科书中的女性沉默能够塑造女性主体意识、洞察男性话语压制、彰显女性形象特质。作为使用教科书的主体,建议教师解构固有性别角色以确立女性主体意识,破除性别平等幻象以理
摘 要 教学惯习作为一种衍生于客观教学场域、作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倾向性表现,其对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而言意义非凡。以惯习理论及已有研究为基础,首先,对教学惯习的内涵作思辨性探讨和重新界定,解决概念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其次,进一步明确教学惯习在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价值,给出从教学惯习入手开展研究与实践的新思路;最后,对教学惯习的运作机制进行尝试性构建,明确了教学惯习作用于教学实践的底层逻辑,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