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省联考是大型高考模拟考试,试题应尽可能贴近高考,如此才能助力学生更充分、更有效地备战高考.文章基于武小鹏、孔企平提出的综合难度系数模型,结合教育部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唐明超、张勇等人的核心素养测评框架,确定了影响试题难度的六大核心素养因素;通过分析2024年三套高考全国卷及九省联考卷的数学试题难度,发现2024年九省联考卷与高考全国卷的难度差异,并据此为九省联考及其他高考模拟考试提出命题建议:加强主体知识综合性考查,注重核心素养考查.
[摘要]2024年,甘肃、贵州、广西、安徽、江西、黑龙江和吉林七省区作为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地区首考落地.为平稳过渡,2024年1月,这七个省区组织了适应性演练,随后河南、新疆加入,进行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九省区联考.此次适应性考试采用“8335”新结构试卷,备受关注.2024年的新高考数学试卷也采用了与九省联考同样的“8335"命题结构.文章采用韦伯模式,对"8335”新结构高考数学试卷与课程标准进行一致性分析,以期更好地指导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数学建模列为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强调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传统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常忽视问题提出环节,且缺乏个性化学习和真实情境的融入.文章以“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为例探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践路径.在该课例中,学生经历“创设项目情境—明确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检验数学模型—解决项目问题—总结反思创新"的全过程,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完成函数建模,并依据牛顿冷却定律验证其科学性.实践表明,项目式学习以真实情境为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实践,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和核心素养.基于项目式学习实施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既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数学建模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摘要]传统定义式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能动性,生活化情境的缺失削弱了学生的体验性,而深层次交互的不足则限制了学生的具身创造性.具身认知理论为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视角,提出以下困境纾解路径:运用发生式教学激活学生的身体能动性,引导其主动探究概念;借助生活化情境强化学生的身体在场体验,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凸显教学交互性,通过身体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交流互动,促进知识内化.
[摘要]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缩小学生原有认知与应达成的进阶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为此,可通过基于“四会”的复习策略,即会审视情境,激活思维;会变换思路,发展思维;会说理辨析,梳理思维;会迁移创新,升华思维,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实现“知识、方法、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达成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系统综合了教学、学习、评价这三大要素,要求教师着重体现教学的综合性、发展性,为学生开启新的学习空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更好地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教师应积极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尝试,为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规划系统的学习过程,同时结合教学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改进,从而有效推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全面转型,助力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进行深度学习.
[摘要]几何直观和模型观念是解答压轴题的有力抓手.文章以一道中考压轴选择题为例,深入探究数学问题 中典型的“一线三等角”模型,以引导学生精准审题、拓展解题思路,从而发展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近年来,“三次”问题频繁出现,其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融合交汇,成为高中数学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文章结合几道例题,从公式应用、函数构造、函数方程转化、导数利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求解“三次”问题,不仅要考虑运用与“三次”相关的公式进行转化,还要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进行转化,并且要重视导数的工具性作用.
[摘要]分压式电路是电学实验的重要知识点,但其原理和应用场景较难掌握。如何根据实验需求合理选择分压式电路是物理实验教学中亟待探讨的关键问题。文章首先对比限流式电路与分压式电路的区别,从理论和实验角度定量探究待测电阻与滑动变阻器总电阻的阻值关系对分压式电路的影响;接着借助DISLab实验软件改进探究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最后探讨分压式电路在电学实验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优缺点、作用和价值。
[摘要]本研究以三份国家重要文件为指引,结合高考评价体系和新课标中关于考查内容、学业质量、作业设计的阐述,深入剖析作业目标、作业结构设计与作业评价设计三大核心环节。基于此,构建了高中物理作业设计DEEP模式。该模式旨在设计出兼具层次性和导向性、能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DEEP"型作业,以达成高质量作业设计目标,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摘要]针对初中物理传统作业以应试为导向、易陷入“题海战术"的弊端,本研究提出应以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实施跨学科作业设计。跨学科作业设计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学生兴趣为基点,以创新实践为驱动,以综合整理为方法,构建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作业体系(如长程作业、开放作业、应用作业、结构作业等)。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作业,跨学科作业能有效深化学生的物理认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并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摘要]基于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本研究提出以“融境溯源”为理论基点的高中物理“五环"教学模式。该模式以“问环、探环、析环、用环、评环"构成闭环环节,借助情境创设与学科溯源,从知识建构、思维拓展、能力迁移及情感培育等维度助力学生成长。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实验班较对照班提升 32% )、科学探究能力(测试成绩平均提高 21.5% )、批判性思维水平(自评得分增长 18% ),验证了其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评一体化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为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高中物理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摘要]为响应国家号召加强与改进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针对应试教育课堂忽视且未系统融入思想教育的问题,文章挖掘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结合物理知识点,从多元角度切入,实现思政教育与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融合。同时,依据思政元素在初中物理教育中的不同作用,设计了两个具体教学案例,最后提出将思政元素融入物理课堂的教学建议供教师参考。
[摘要]"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跨学科实践活动融合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该活动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关键作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设计资料搜集、实验探究、成果展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学习经历,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的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摘要]在“化说‘碳中和'"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和STSE理念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碳循环与温室效应,运用所学知识探究二氧化碳的转化,并设计低碳行动方案,使学生在全面掌握二氧化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明确其在“碳中和”中的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摘要]以丝绸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探讨构成丝素蛋白的主要氨基酸有何相同点、从蚕茧中获得蚕丝要经过什么步骤、使蛋白质变性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检测蛋白质等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构建模型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以及蛋白质的主要性质,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文章以“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为例,运用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型开展教学。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出探究主题,让学生在论证推理中提出主张,而后质疑反驳、搜集证据、修正主张,最后经过讨论形成正确主张。此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思考。文章详细阐述了论证模型、基于该模型的教学策略及总结反思,以期为高中生物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高中生物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复杂概念和生理过程,应用数学模型已成为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策略之一。文章从高中生物学教学现存问题、数学模型在教材中的呈现形式、数学模型对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意义以及实际应用策略等四个方面,深入探究了如何使数学模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发挥关键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的协同发展。
[摘要]通过梳理义务教育生物学和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围绕生物学和信息科技学科的思想方法设计“AI识别中草药”单元课程,让学生体验科学实践的过程,感悟生物学和信息科技跨学科实践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为跨学科视阈下的生物学单元教学内容重构提供借鉴。
[摘要]UbD(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设计工具,能够帮助教师形成逆向设计思维模式,使教师更清晰地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过程和检验教学成效。文章将UbD模式与课程标准相结合,构建大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策略,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中的“基因工程”一章为例,提供一套促进学生理解和“教—学—评”一体化的可行方案。
[摘要]文章针对传统初中科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和初中科学教材内容,开展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科学单元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摘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项目化学习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对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意义重大。文章以“地球的绕日运动”为例,进一步研究初中科学项目化学习的现状和策略,期望通过明确项目主题、设计项目方案、细化项目任务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项目探究中获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摘要]素养导向下的初中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以逻辑主线为锚点规划大单元内容架构;以真实情境为焦点,设计单元项目化主题活动;以学习过程为关注点,分层细化评价标准,以此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文章以通用技术“系统及其特性”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以概念建构为主线,经明确核心概念、梳理概念层级、科学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策略四步进行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