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心理辅导室,我经常遇到自我价值感偏低的学生。曾经有位四年级女孩,总哭诉“我永远做不好”,尽管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她是品学兼优的班长,可她却对自己毫无认同感。一次班会课上,她忘了提醒值日生擦黑板,有学生说“班长都带头破坏规则”,她竟深以为然,觉得自己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有一位女生,总认为自己成绩差,每次考试前都格外焦虑,尽管她的排名长期稳居班级成绩榜前十。深入交流后我发现,这两个女孩困境的背后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与农村经济转型的持续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留守儿童面临着情感空缺常态化、成长认知消极化、社会支持碎片化等典型困境。阅读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提供了有效切入点。基于阅读参与理论,从行为、情感、认知及社交四个维度系统剖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困境的根源。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既面临情感支持和阅读资源的双重匮乏,更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支持体系不完善的制约。因此,提出构建四维整合支持策略,以阶梯化阅读和全域场景强化行为习惯,以亲子共读与情感文本填补情感空缺,以认知阅读与生涯探索改善自我认知,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家校社协同完善社会支持。旨在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实践,为留守儿童提供系统性的心理支持方案,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摘要:为探讨错失恐惧和自我控制在不确定性容忍度和短视频依赖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采用整群抽样法对92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不确定性容忍度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短视频依赖行为;(2)错失恐惧在不确定性容忍度和短视频依赖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在不确定性容忍度和短视频依赖之间起中介作用;(4)错失恐惧和自我控制在不确定性容忍度与短视频依赖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这说明不确定性容忍度不仅可以直接对短视频依赖造成影响,还可以通过错失恐惧和自我控制间接影响个体的短视频依赖行为。
摘要:为探讨正念养育倾向与初中生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以及共情的潜在中介作用,采用正念养育量表中文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中文版和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湖南省两所中学初一至初三共432名初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正念养育能直接预测初中生的亲子依恋水平;正念养育能通过父母共情间接预测亲子依恋;正念养育和父母共情能通过孩子共情来间接影响亲子依恋;正念养育可以通过父母共情——孩子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初中生亲子依恋。因此,正念养育倾向水平的提高可直接促进亲子依恋水平的提升,也可以通过改善父母与孩子双方的共情水平,从而间接提高亲子依恋水平。
摘要:心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在心理课中,精心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以高中学段心理课为例,梳理当前心理课情境创设存在的目标脱节、真实性欠缺、主体性忽视、形式单一、迁移困难及安全隐患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应对策略。
摘要:针对校园欺凌中“高目睹率与低介入率”并存的现实困境,依据论坛剧场理论,构建“五阶”观演者转化团辅课程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戏剧为载体、以干预能力为核心,能有效促进欺凌情境中的被动旁观者转化为积极干预者(即观演者),破解初中生因抽象思维局限、执行功能不足及同伴压力所导致的干预困境,为校园欺凌防治提供具有实践活力的新范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31-0028-04 【活动理念】 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前期,他们愈发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言语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其发生率远高于身体欺凌和关系欺凌;报告还显示,平均每20名学生中就有1人曾遭受言语欺凌,每50人中就有1人因言语欺凌引发心理疾病,严重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31-0032-05 【活动理念】 “内卷”是当前高中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竞争现象,它不仅耗费学生精力、损害学习内在动机,还会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本节课以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为核心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满足学生的自主感(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31-0036-05 【活动理念】 高一时期是既充满生机与活力,又充满矛盾与困惑的阶段。随着高中生生理机能的成熟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积极探索自我、他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入高中后,学生一方面要应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还可能面临人际交往、亲子关系、生涯规划等带来的矛盾与冲突。 面对一系列挫折事件,高一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31-0041-04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高中阶段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形成人际积极情感的反应与体验。 《深度关系一从建立信任到彼此成就》一书中,记录了斯坦福商学院50余年最受欢迎的课程一一人际互动课程的核心内容。“人际互动之父"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31-0045-03 【剧情简介】 小驰是刚升入七年级的新生,正艰难适应初中阶段陡增的学业压力。过去用于放松的手机,如今成了他和妈妈之间矛盾的导火索一一此前妈妈因他玩游戏耽误作业而没收过手机,所以对他用手机学习的行为充满怀疑与不耐烦。 小驰觉得自己已经长大,能合理安排学习与手机使用,却得不到应有的信任,内心积压了巨大
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问题行为常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与刻板行为,需结合生态系统理论进行综合干预。一名三年级ASD女生因家庭情感缺失与学业压力,出现课堂异常站立、无情境大笑及红领巾拉扯行为。心理教师通过结构化支持、沙盘疗法及五方联动机制,重构其非言语沟通系统,识别其行为动机,缓解其焦虑情绪。经过20次干预,该生课堂异常行为频率下降 85% ,主动表达意愿显著增强,家庭冲突减少。对该生的辅导验证了生态化支持模型在ASD儿童干预中的有效性,为特殊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摘要:“手机沉迷”是中学生常见的发展性问题,学生手机沉迷问题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因此,破解学生这一问题也是家校协同干预的难题。一名初二学生沉迷于手机使用,以致作息混乱、成绩下滑、亲子关系恶劣,班主任见证亲子双方签署手机使用协约,仍无改善效果。心理教师采用系统取向咨询技术帮助家庭成员解开心结,达成亲子共识,最终取得良好辅导效果,这对中学生手机沉迷问题的干预具有借鉴意义。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背景下,生涯教育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维度。深入探讨高中历史学科融合生涯教育的现实必要性,系统构建了“目标体系、内容载体、特色活动”实践路径,结合“孙中山生涯经历”“重走新航路”等原创教学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并从师资发展、评价机制、学科本质等维度提出未来展望,为历史教学与生涯教育有机融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摘要:中学毕业班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和未来选择的压力,常常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浮躁等心态,对考试结果和升学前景感到迷茫。针对毕业班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聚焦于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在缓解中学毕业班学生心理压力方面的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从目标设定、活动设计、具体实施及效果评估等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了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毕业班学生心理调适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路径与操作方法。
摘要:高中学校心理筛查工作中常存在一些不足,结合常见问题,诸如筛查工具选择缺乏科学性、施测过程不规范,结果解读不准确、运用不当及对学生隐私保护不足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包括科学选用筛查工具、规范施测流程、精准解读结果,合理运用结果、强化学生隐私保护意识,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旨在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摘要:初中生在面对课业负担、同伴矛盾等压力性事件时,容易出现学习焦虑和人际焦虑。从危险性和保护性两个方面分析初中生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寻找资源取向与缓解焦虑情绪的结合点。从课堂教学、心理活动、个体辅导三个层面探索了资源取向理念在缓解学生焦虑情绪上的具体实践,旨在帮助学生重构对焦虑的认知,提升其情绪调节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因焦虑情绪引发的各类问题。实践表明,资源取向理念应用于心理干预中可以有效缓解初中生的焦虑情绪,使学生表现出更好的接受度,促进了初中生的积极成长。
摘要:小学生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如愉悦、好奇、焦虑、挫败等)直接影响学习动机、认知效率与学习效果。基于教育心理学中的情感认知理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系统分析了积极情感体验(兴趣激发、自信建立、愉悦感受)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消极情感体验(学习焦虑、挫败感、抵触情绪)对数学学习的阻碍机制。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优化课堂教学”“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心理疏导”三个维度,提出一系列教育策略,旨在提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改善其学习行为,最终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摘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家长们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可能因此忽略孩子的实际需要,看不到真正适合孩子自身能力的成长路径。做赋能型家长,需要研究自家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能力特征,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尊重并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保护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些都是他源源不断的能量。当孩子潜藏的积极品质被发现,他会更加自信,并发展出更多的积极品质。孩子每一次的挫折经历,都是难得的教育机会,如果家长能在此时给予期望和信任,着眼长远未来,一定能找到一条更加适合自家孩子的成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