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梳理20世纪50年代至今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七十年历程,揭示各阶段的主要发展情况,分析欧洲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 世纪50—60年代,欧洲共同体聚焦战后重建,教育归各国管辖,“欧洲大学"构想因法德分歧进展缓慢,仅于1972年成立欧洲大学学院。20世纪70—80年代,受经济危机冲击,合作停滞,但联合学习项目仍取得一定成效。20世纪80 年代,“伊拉斯谟计划"推动欧洲化与协调化,却存在“欧洲中心主义”,英国参与度低。1990—2000 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将教育纳入欧盟政策,欧洲转向全球合作并助力中东欧转型。2000—2010年,《博洛尼亚宣言》启动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同时“里斯本战略"影响有限。2010—2020年,“博洛尼亚进程"吸引力下降,遭遇民粹主义、英国“脱欧"等问题,仅“伊拉斯谟 + "等计划得以发展。2020年至今,欧洲大学联盟组建,却受俄乌冲突、地缘政治冲击。文章指出,欧洲高等教育合作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状。对比东盟等地区,提出循序渐进、适应本土等建议,为全球高等教育合作提供参考。
摘要:在参与式治理视域下,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对政策制定的参与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理效能,留学生教育领域亦是如此。英国#WeAreIntermational学生宪章就是通过参与式治理优化国际学生体验的典型例证。该宪章由 #WeAreInternational学生大使主导制定,旨在确保学生的意见在优化其服务体系决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推动实现“为国际学生提供世界级体验"的目标。宪章提出的五个原则已成为衡量国际学生体验战略目标进展情况的工具。该宪章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国重视学生参与治理的传统、宪章文化及国际教育战略提供的支持系统。基于对这一案例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英国各界对国际学生价值定位的认知推动了其参与治理的进程,然而,当前关于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理论研究尚未关注国际学生群体,这一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状应该得到改变。
摘要:文章从课程设置与具体构成、毕业要求与论文形式、实习要求与项目实践三个维度,梳理美国高校工程博士毕业成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并系统归纳实践成果的主要类型。研究发现:问题解决、产业价值、能力建构是美国工程博士毕业成果评价的关键价值导向;毕业成果评价标准多元多类、培养过程尤其注重企业需求、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平衡是美国工程博士毕业成果评价的核心特征。整体而言,美国工程博士毕业成果评价在毕业成果设置维度、校企联合培养以及与产业需求对接方面可为我国工程博士教育提供参考。
摘要:在知识经济发展与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的背景下,澳大利亚研究型研究生转向非学术职业时面临就业技能缺失的问题。作为澳大利亚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标杆院校,格里菲斯大学通过长期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文章从培养目标、组织模式与实践策略三方面,探究格里菲斯大学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实践。其目标是帮助研究生主动为职业生涯做准备,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取得成功。组织模式方面,以职业与就业服务部为核心,依托职业中心构建“职业发展共同体”,整合教学人员、雇主、校友与研究生等多方资源。实践策略方面,基于就业能力框架,按研究生培养早期、中期、后期和毕业后四个阶段,从课程学习、行业实践、自我行动三个维度,实施课程融入、行业指导计划、实习项目、新兴领袖计划等具体措施,覆盖从入学到毕业及后续职业发展的全周期。格里菲斯大学的实践可为我国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摘要: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要同时关注其组织功能与管理机制,组织目标依靠组织功能来实现,管理机制是保障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系统。文章通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案例展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组织功能,以及组织管理如何保障组织目标实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组织研究单位兼有开展应用性跨学科研究和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持服务两大组织目标,组织功能主要定位于开展外部需求导向的跨学科研究,强调与院系错位发展,并促进不同学科与院系的跨学科研究合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组织研究单位充分开展成立论证,其分工合作的科研组织体系、多元参与的内部治理、目标为导向的评估考核等管理保障机制,使跨学科研究组织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我国大学加强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要科学合理定位组织功能,统筹科研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以切实保障跨学科研究组织目标的实现。
摘要:2025年,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创新性地构建了“核心学习技能"框架。基于全球本土化理论视角,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通过“筛选—转化—嵌入”三重机制,致力于化解核心素养本土化落地的实践困境。具体而言,该框架首先通过筛选机制,从国际共识中凝练出五项契合本土教育需求的高杠杆技能,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沟通及自我调节;继而运用转化机制,将抽象的技能概念分解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指标,最终通过嵌入机制,实现了课程整合、评估适配与教学法支持的三维协同。澳大利亚的这一实践经验,为国际教育共识的本土化实施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论范式。
摘要:高质量的校园欺凌防治应是基于证据的综合治理过程。为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美国内华达州创建并实施以积极预防为基础、循证治理为关键、多元共治为核心、团队建设为保障的“多层支持系统"(MTSS)模式。在校园欺凌防治的循证实践中,MTSS遵循“多层响应与分层干预"的机制,采取"数据驱动的团队决策与问题解决”的实施步骤,并通过“分层的保真度测量与评估”确保保真度。参考内华达州的实践经验,我国可从制度建设、信息化支持、多方协作、专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系统推进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包括完善制度建设以强化事前预防,开发信息系统以推动循证治理,建立协同治理机制以实现多主体共治,加强专业培训以提升干预科学性。
摘要:21世纪,全球面临一系列跨国界、跨学科的复杂性问题,促使教育领域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要求。跨学科学习作为提升学习者综合素养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科整合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梳理并分析国外基础教育阶段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特征。研究表明,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创新意识和促进情感发展,能够整体提升学习者的核心素养。然而,其实施效果受到学习者个人差异、教学设计与实施水平、学科间协同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策略,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助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