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助推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引导基础教育的教学向学科素养立意转变是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功能之一。根据高考评价体系的精神、原则和理念,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应该构建基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真实情境的教学体系,发展学生的情境迁移能力;发展高度重视高阶能力培养的整合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法,掌握学科大观念;积极构建实践活动导向的教学体系,大力培育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高考
摘 要:统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从现实生活和实践出发,既延续了原教材的优点,又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课创新发展要求,力求行文逻辑的严密性、理论阐释的针对性、表现形式的新颖性和案例素材的贴近性。教师需要在深耕教材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好内容间的内在逻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讲清楚,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哲学与文化;高中思政课;教材解读
摘 要:文化理念的转型、与经济地位不匹配的文化话语权、现代化的精神重建,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君子人格、忠恕之道、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追求。教学中讲好传统文化故事,要贴近学生实际,紧跟时政议题,善用思维导图。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文化故事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哪个国家文化发展因为沿用他国的话语体
摘 要:议题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对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价值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议题式教学的前提是选好议题,而什么样的“题”才可以作为议题,才是一个好议题,这是议题式教学的实践困惑。为此,我们必须思考和选择那些可以议、值得议的“题”作为开展议题式教学的切入点,以推进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议题;思想政治课;前提性思考 议题式教学,是深化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创
摘 要:培养高中学生正确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课的核心要义,而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贵在得法。采用巧选素材、巧设疑问、巧置活动、巧引时事等多维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探究时追问,在活动里体悟,在动情处入心,有助于实现政治认同的内化,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多维教学;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中的作用不可
摘 要:党中央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点燃了道德与法治教师理直气壮地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底气和勇气。从生活中凝练教学智慧,即“有舍才有得”“知退方能进”“将错可纠错”,是道德与法治教师以学习者和行动者的姿态探索“新时代如何智慧地用好新教材”的一番哲思,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师扛起自身使命担当、增进自身专业素养的实践尝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教学;教学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摘 要:如何做好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教学设计,是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教学设计,应该充分做好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制定明确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教学过程指向素养化目标培育等工作,贯彻并落实好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培育 在贯彻学科核心素
摘 要: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办好思政课的标志在于实现从“知识传递”到“学科育人”的转型。但当前思政课还存在着“教”而不“育”、“知”而不“识”和“学”而不“习”的倾向。通过系统筹划和整体推进,做到“教”中蕴“育”、“知”中铸“识”和“学”中强“习”,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担责当行,完成铸魂育心、立德树人的学科使命。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学科之魂;学科之眼;学科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办好思
摘 要:高中思政统编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门增强历史认知与培养政治认同的课程。在该模块教学中正视“历史味”,有利于激发“家国情”,增益“学科味”。为此,要通过多种途径活用历史资源,引导学生在历史氛围中体味、在故事情境中感悟、在比较鉴别中明理,使其更好地理解学科观点,涵养家国情怀,增强道路自信;同时,需要把握好历史味的“度”,正确处理“历史味”与“学科味”的关系。 关键词:统编教材;
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三大改造”的史实,学生通过活动明确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必然性,感悟党领导人民群众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的历程,增强政治认同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 2.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以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史实,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研读经典,进一步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懂得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
摘 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读懂民法典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和要求。读懂民法典,可以从信度、高度、温度、深度等角度着眼,由此理解民法典在助力中国实现“良法善治”中的意义,明白民法典以人为本的温情和核心价值取向。 关键词:民法典;立法;治理;公民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0年5月2
摘 要:疫情之下,教育形势变化,新闻频发、素材激增、教学优化、平台革新、时空变换、育人整合,要求思政课教师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开创“互联网+”新时代,探索适应未来的教育教学,教师要深入反思自身的素养结构,主动提升现场学习力、资源统摄力、情境转化力、技术运用力、教育创造力、团队协作力等六种相关能力,及时跟进。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线上教育;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 新冠疫情之下,为实现“停课
摘 要:思辨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追求,要求教师创设思辨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批判质疑、科学理性地思考问题。深度开发社会热议事件,创设“以疑导学”“以辨明理”“以悟化情”的教学情境,是打造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思辨课堂;以疑导学;以辨明理;以悟化情;情境创设 思辨课堂是通过创设思辨式情境活动,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批判质疑、解决问题为手段,以培养学
摘 要:新生态课堂的构建是优化课堂生态、深化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生活性、生成性、生长性、生命性是新生态课堂的四个构成要素。构建高中思政新生态课堂,需要追求“知行合一”,基于生活性;“行云流水”,关注生成性;“精心栽培”,突出生长性;“善学善行”,感悟生命性。 关键词:生态课堂;生活性;生成性;生长性;生命性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现教师与学生发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经验的教学运用,专门设置“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这很好地体现了统编教材“生活化”的课程理念。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宜从“经验”的准确定位入手,从教学起点、教学资源、教学深度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加以实施。 关键词:学生“经验”;教学运用;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经验的教学运用,专门设置“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这既凸显了“生活化”的课程理念,也直观地诠释了这一栏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努力呈现“瘦、透、漏、皱”的特点,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分析教材文本、创设诱思情境、挖掘生成性资源,去追求课堂明晰精干之“瘦”、深刻澄明之“透”、留白延绵之“漏”和曲折生动之“皱”,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明晰精干;深刻澄明;留白延绵;曲折生动 奇石艺术之美,常常通过“瘦、透、漏、皱”四个特点来呈现。综观如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
摘 要: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独特价值与现实意义。2011年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课程定性准确、理念先进、目标合理,内容也比较科学,但存在着课程内容综合、结构衔接、容量、难度、语言表述等问题。应坚持原有课程性质,改进基本理念,与时俱进地提炼学科核心素养、拟定学业质量标准,坚持唯物史观,以生为本,加强课程综合性、系统化等方面对现行课标进行修改完善。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建议 20世
摘 要:从最初“被逼”到后来“自逼”“自觉”进行自我同题异构的过程,是基于学情、立足课堂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丰富教学案例支撑的思想政治课简实教学思想,有助于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素养课堂的形成。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同题异构;简实教学 同题(课)异构是通过教师相互提供教学参照,推动教师间互学互鉴、互促共进的教研活动,是实践证明能行之有效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唐诗宋词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初中社会课堂教学中从遣词造句、磨炼文字功底,了解典故、加深文学修养,有效诵读、深入挖掘教材三方面适当加强诗词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大文科意识,完善其学科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文史不分家”。 关键词:传统文化;唐诗宋词;历史与社会教学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依标施考下“为什么学(教)”“学(教)什么”“怎样学(教)”“学(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关注。从回归教学现场让依标施考有起点、聚焦教学问题让依标施考有支点、实现素养立意让依标施考有落点三个方面,谈历史与社会在依标施考要求下的教学转向。 关键词:依标施考;历史与社会;教学转向 2019年11月始,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文件和指导意见,要求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将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融为一体,使思政课有“知”有“味”,是一线思政课教师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循“知”渐进、寓“知”于例、由“知”引思、因“知”成韵、以“知”导行等策略方法,以克服 “知”“味”不协调乃至分离的教学弊端,打造“知·味”思政课,增强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政课;有“知”有“味”;学科核心素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阅之欣之。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我,从小学到师范都经历了学校的劳动教育,记得小学时学校有学农田,读师范时学校有农场,割稻拾穗、插秧施肥所有的农活几乎都亲历过,或许在当时是辛苦的劳作,可回忆起来却是满满的骄傲,由于对日常主食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自然对农人充满了敬意,对一日三餐满怀感恩。
上好思想政治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程度、“讲理”水平,都会对“三观”形成期的中学生影响至深。面对学生要求更高、信息多媒体融合、文化多元交织、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等多重挑战,思政课教师唯有练就“金刚钻”的功夫,通晓情理、明达事理、会讲道理,不断提升教学亲和力、公信力、感召力,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乐学善思,让“金课”成色更足、效果更佳。 一、通晓情理,提升教师“亲和力” 亲和力需
需求价格弹性曲线,在《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一框中仅用百余字符和“需求有弹性”一幅简图来表达。教材可谓言简意赅,图文并茂。但它留给直面高考的师生却是无尽的思考和想象,留给试题命制者则是更多的视角和余地,这无疑给应对高考的学子增加了难度。如果再将近些年高考复习教学中衍生出来的需求收入弹性曲线放在一起做个对比,也许我们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新的思考和认识。下面,笔者就“需求价格弹性曲线”和“需求收
摘 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又称立法性决定。长期以来,人们对立法性决定所体现的人大职权认识不同、观点各异、争议不断。为更好地促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必要准确理解、科学界定这一问题,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法理上看,立法性决定属于立法规范性文件,是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立法性决定本质上是立法行为,体现的是立法权而非决定权。 关键词:
摘 要:中考在发挥选拔功能的同时,还对教学发挥着明显的导向作用。浙江省近五年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评价中,主观题的评价总体呈现出采点给分、SOLO分层、多元开放三种评价方式。基于这三种评价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剖析设问、创设活动、拓展时事,以帮助学生实现精准答题、提升思维层次和培养多元视角。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主观题;评价方式;教学建议 分析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评价方式,对于改进教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十几年前,我怀揣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来到一所农村初中任教。还记得当初给我们做新教师培训的殷虹科长对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够先站上讲台,然后站稳讲台,最终要站好讲台。”循着前辈们的足迹,我努力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梦想,慢慢地从工作的迷茫和困惑中走
摘 要:理论的先行必将催促观念的觉醒,一旦内化于心灵深处,定会生成行为的自觉。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教师文化研究,在教师发展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效能日益凸显。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文化应明德养正气、明识提底气、明术长灵气,从而促进文化自觉并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文化;价值意蕴 教师文化是“教师共同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1],经常表现为“集体无意识”,对教师具有潜在的约束力
教育教学是琐碎、平凡的,有的人可以把琐碎的工作当成一份事业追求,可以把平凡的事情视为一种艺术创作,郑英老师便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行动研究者”。走进她的课堂世界,我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甚至生发惊讶:原来,我们的“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 怀着对她课堂的惊讶与崇敬,我开启了郑英老师的第三本书——《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一股初夏校园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从《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