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可以在实践当中探寻很多新方法。在导读课、推进课和展示课之外,还应关注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可以根据不同图书的体裁和主题,采用不同的阅读指导方法,读出“这一本”的独特之处;应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不限制选择的自由;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积累词句、素材和语言经验,逐步提升写的能力;利用AI辅助整本书阅读,要从搜索整理层面走向更深层次的个性化伴读。
摘要:教育家精神的指向在于尊重儿童、尊重规律。享受教育天趣作为教育家精神的一种校本表达,主张儿童成长的过程充盈自然之美,充满迷人的天趣,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享受教育天趣的过程。这一主张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与自然的阐释、中国古代美学的意旨追求、现代人本教育的理念及新时代国家教育的政策。享受教育天趣,强调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蹲下身来发现儿童,放下包袱解放儿童,让儿童顺着自然引导的方向发展。
摘要:教育家精神是“四有"好教师标准的智慧升华。“为生命奠基”好教师团队坚持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在享受教育天趣的理念滋养下,在破解综合育人难题中锻造好教师团队。团队以教育科研为思维导向、以项目研究为建设载体、以方法创新为建设手段,通过精致团队建设的顶层设计、打造师资共融的集团图景、构建教师发展的融合样态;绘制综合育人的实践图谱,开展新时代综合育人的校本化探索。
摘要:援疆教师要做好“口粮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知识,培养兴趣,训练思维;还要做好“种子教师”,通过“传、帮、带"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地优秀教师队伍,真正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在边疆支教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战,用专业与爱去逐一攻克。
摘要:博士毕业后积极投身小学教育,在职业选择和日常实践中,带着“强国有我”的报国梦,边实践边反思,边探索边前行。这一过程中,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双向奔赴,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互促互进,教育天趣与教育初心相辅相成,坚定不移地朝着教育的高地迈进。
摘要: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应有的精神风骨,指明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树立了教师成长发展的标杆。寻趣、知趣、得趣,是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内化,也是执教的理想与追求。寻趣,用仁爱和信念辉映孩子的童年;知趣,用智慧和热情点亮课堂的火花;得趣,用勤学和笃行奔赴教育的远山。
摘要:通过跨学科的阅读学习,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对照比较,可获得关于自身学科教学工作更深刻的认识,包括如何处理好“内(隐)化"和“外(显)化”“组合"与“分解”等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放眼世界,立足本土”,以及如何认识语文教学与数学教学的“同”与“不同”,如何做好“整体性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主题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我国数学教研人员和教师对小学数学主题式学习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主题式学习的内涵、价值、设计与实施等方面。未来,我们还应注重如何引导学生在主题式学习中培养模型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以及如何通过评价学生的主题式学习提升学生的模型意识等研究。
摘要:课堂观察更多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于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评,尚缺少专门的观察工具。基于课堂观察的相关理论知识,以课堂观察LICC模型为基础,深挖关键要素,确定观察视角并编制具体观察点,针对性设计聚焦评价的课堂观察量表,以期为观察课堂评价、改进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摘要:基于联结策略的"X +1+ X"阅读教学范式由三个阶段构成:首“X"阶段为“阅读背景构建”,旨在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情境,帮助他们建立背景知识和即将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联;“1”阶段为“阅读焦点探索”,教师需要找到“阅读焦点”,引导学生将阅读背景与所学文本建立联结并深入探究;次“X”阶段为“阅读迁移拓展”,即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阅读情境中,通过实践和应用来巩固学习成果,促进认知发展。其样态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发展需求呈现不同样态。
摘要:“过‘言意共生'的语文生活”强调“言”与“意”在儿童立场的相融共生,旨在超越传统课堂,构建一种以高质量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为内核的、完整的生命成长样态。具体而言,通过“听、读、品、述”的高质量课堂和浸润式的校园生活与日常生活,借助任务群、长周期作业等路径,让师生在鲜活、流动的言语实践中,过上有意趣、有深度的高品质语文生活,更好地实现师生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摘要:江苏省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基于学制转型的发展需求和小初衔接的问题探讨,充分挖掘九年一贯制学校系统育人的独特优势,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重要载体,通过开设小学毕业课程、初中入学课程、初期适应课程等,引导学生走进小初衔接的正中央,推进小初自然衔接,促进中小学生知识、精神和情感的交汇共生。
摘要: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发挥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教学中,一场大雪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写作素材与契机。全员参与的创意接龙,让写作彰显合作。以“下雪了”为集体创作的起始句,让学生自由接龙,在天马行空中激发其创造力,并通过合作实践,帮助他们掌握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方法,提升在写作中使用联想与想象方法的能力。
摘要:《读本》整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内容丰富、思想凝练,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江苏省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依托校本特色,通过构建“五维融合”育人体系、打造“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和探索“立体”的多元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读本》教学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
摘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国家领导人有意识提出的教育口号,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号召性和战略眼光,是一种对教育对象的关注。然而,过度地“抓娃娃”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学生的“增负”。教育不应给学生“负能”,而应给学生“赋能”。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昌实验小学校从课程全景布局、课堂网格管理、课外合力推进三方面出发,进行了扎实有效减负增效的实践探索。
摘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在文学阅读中学习创意表达的路径和方法,是落实创意表达的重要通道。教学中,教师可以文学体裁为切入点,找到创意表达的核心维度;以结构布局为落脚点,发现创意表达的内在逻辑;以类文拓展为延伸点,丰富创意表达的语言经验。
摘要:“微项目"以小而精的选题、自由灵活的组织形式,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成对知识的结构化认识,实现学习效率和核心素养的共同提升。结合苏科版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下册《创作数字作品》单元,分享“微项目”的实践心得:异质互补,创设“微项目”小组;明晰任务,锁定“微项目”主题;指明路径,研制“微项目”方案;明确分工,实施“微项目"探究;多元评价,品鉴“微项目"成果。
摘要:分四个篇章,阐述学校构建科学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些做法。具体包括:构建以“两端一三课一三域”为框架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科学教育资源网”,形成“馆校结合教学法”;注重过程、创新方式、拓展主体、设计量表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进行评价;建设“四阶”教研共同体,打造“三促”教师驱动机制。
摘要:基于“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理论,构建科学教育的“三三三"体系。该体系包括从学科理论、学科实践和学习需求三个维度确立的目标,基础、拓展和研究“三级"课程,从主体、内容和方式三个方面实施的评价。
摘要:叶圣陶先生重视数学的价值。他不仅在教育岗位上积极践行数学科普,更是在出版工作中亲自(组织)编写数学科普材料和文章以及著作。他与夏丐尊、丰子恺、刘薰宇等合作创办了《中学生》新少年》等青少年杂志,并且特别重视数学领域,关注数学科普文章。他与吴研因、王志瑞等合作撰写了《数数算算》《算术游戏》《算术竞赛会》等数学科普著作。这三本著作对教育的启示有:融入故事、游戏和竞赛,激发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留下思考空间;促进内容跨界融合,提升综合素养;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兼顾严谨性。
摘要:《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一书系统梳理了顾明远先生的教育实践与理论成果。从顾明远书中的观点出发,结合现今教育教学现状,有三点读后感受:一是“三好学生"的评选需要升级迭代;二是校长要走进课堂,走到教室和学生中去;三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理性地使用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