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化学反思性教学是提升化学教师教学能力、改善化学教学质量、落实学科育人目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从教学过程的维度来看,化学反思性教学包括预期性反思、即席性反思和回顾性反思三种。在化学学科中实施反思性教学,应突出反思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强化理念引领、拓展经验视域;关注情绪流动、加深教学体验;完善反思机制、促进教学优化。 关键词: 化学反思性教学; 教师发展; 实施策略 文
摘 要: 基于对610名中学一线理科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和探讨了中学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的影响因素,以及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认识论信念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结果表明:辩证思维和认识论信念对中学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同时,辩证思维通过认识论信念的中介作用影响着教师的科学本质观。据此,应提高中学理科教师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认识论信念水平,来助推其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
摘 要: “双碳”目标下的化学学科蕴含绿色化学、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基于“双碳”政策与相关原则,从能源体系、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等七个方面构建“双碳”融入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框架。基于框架比较人教版、鲁科版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双碳”的融入情况,通过挖掘化学教科书的“双碳”知识、开展生活化情境教学、融贯跨学科知识等将“双碳”全面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达
摘 要: “化学”的定义是一个化学课程基本问题,标识着化学科学研究对象及本质特征,有利于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开展与学生化学观念养成。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21版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化学”定义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其大体历经6个演变阶段,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界定研究层次、凝练本质特征、凸显社会功能、厘清学科性质及拓展概念外延,得出3点教学启示:增强化学定义价值的认同意识,从系统论的角度
摘 要: 以素养为本的教学,教师应具备将知识素养化的能力。化学知识的创生包含素养,化学知识的理解养育素养,化学知识的应用体现素养,实践活动能推动知识建构与素养生成的一体化。要实现知识素养化,应基于大概念实施教学,建构结构化的知识;实施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增进化学知识理解;以情境为载体,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化学知识; 素养化; 核心素养; 实践路径 文章编号: 1005-662
摘 要: 长江生态文明教育与高中化学教学深度融合,是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路径之一。通过校本实践探索,总结了四条融合策略:深入梳理教材,形成基本的教学导引和知识清单;创新融合思维,情境驱动与价值体验双向构建;更进课程理念,开展生态文明跨学科实践活动;重视评价促进,提升学科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长江; 生态文明教育; 学科核心素养; 跨学科实践 文章编号: 1005-6
摘 要: 理想的教学是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心理重演”是个体模拟知识探索的路径,进而对问题进行深度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通过对“建构式心理重演”核心机制的深入分析,从问题驱动、镜像赋型、证据推理、模型建构四个维度,阐述“建构式心理重演”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策略,旨在通过不断的体验、实践与反思,重构学习样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 建构式心理重演; 核心机制; 实施策略 文章编号: 1
摘 要: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和简单的实验观察,缺乏情境关联和深度探究,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并促进深度理解,而基于学科理解的核心概念教学有利于改善这一现状。研究综合考虑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历史和学科本质,提出两个本原性问题并细化形成问题链,从概念层级结构出发分别利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构建两大概念模型,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提炼认知视角和思路,
摘 要: 以“酸笋的发酵与风味”为项目内容,基于DFC流程设计项目式复习教学。通过完成“发酵食品制作、食品风味探索、文化感受”三个环节,深入复习羟基、羧基等官能团的性质与检测方法以及氨基酸、蛋白质的性质和有机合成推断等学科知识,学生从多学科视角完成项目任务,树立热爱科学、传承文化的意识,在跨学科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DFC流程; 项目式学习; 跨
摘 要: 设计了“‘化’笔绘漆扇”微项目,剖析大漆文化中蕴含的化学内涵。开展初识大漆、探究漂漆原理、揭秘漆液成膜原理和绘制漂漆扇等活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知识,促进“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化学观念的养成。 关键词: 大漆文化; 微项目; 有机化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5)02-0051-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
摘 要: 创设“合成聚丙烯酰胺”的真实任务,从任务驱动的视角设计“聚丙烯酰胺净水探析”“丙烯腈的合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3个子任务开展有机合成教学,引导学生从“化学键”学科本原性视角认识和分析有机合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观念,促进有机合成知识关联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并从中体现化学学科价值,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有机合成; 任务驱动; 学科本原; 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
摘 要: 武汉市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调查显示,尽管实验教学作为科学研究和化学教育的核心环节,但在设施配置、教学安排及效能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实验教学的顺畅实施。通过数据的深入分析,给出有力的改进建议,为“双新”背景下的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并为行政决策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新课标; 创新; 化学实验; 调查研究; 对策与建议 文章编
摘 要: 在分析氨盐水组成、介绍碳酸化机理、制碱过程和析铵过程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出封闭式模拟侯氏制碱实验装置,用14.5%氨水配制的氨盐水33mL作碳酸化反应的原料,当pH为8.9时开始出现沉淀,pH为8.12时停止实验,得到沉淀4.82g,其中含NaHCO3 92.1%,含NH4HCO3 2.7%。母液析出NH4Cl的质量2.67g,纯度为96.6%。适当增加压强、加入晶核生成剂十二烷基苯磺酸
摘 要: 利用铝箔、滤纸、卡式气罐喷火枪、煤炭粉和碱式碳酸铜粉末等简便模拟古法炼铜实验,获得红色光亮颗粒铜。模拟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适合教师课堂演示和学生课外探究。利用该模拟实验,既能让学生了解古法炼铜的奥秘,又能加深对化学制备方法在金属冶炼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键词: 古法炼铜; 模拟实验; 碱式碳酸铜; 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5)02-007
摘 要: 用多联阀与注射器设计的实验装置,可用于二氧化硫的检验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检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等实验,适合教师演示、学生小组合作或独立开展探究活动。该实验装置具有操作简单、过程环保、现象直观、效果显著等优点。通过探究实践活动有助于训练学生证据推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等能力。 关键词: 多联阀; 注射器; 装置改进; 实验设计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5)
摘 要: 设计一种利用化学吸、放热反应进行温差发电的实验。实验装置有两个不锈钢方盒,一个放置柠檬酸与碳酸钠固体,产生吸热反应;另一个放置盐酸与镁条,产生放热反应。在两个方盒中间紧贴一个温差发电片,将产生的温度差转换为电能,从而能驱动小风扇持续转动约20分钟。经测量,温差60℃时,发电片能产生2.2V的电压和0.4A的电流。实验设计采用通过高效导热材料提升导热效率,并使用隔热气泡垫延长供电时长。
摘 要: 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提出改进方案。引入彩虹吸管和塑料小球组成实验装置,用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改进装置形成的密闭环境,能避免对空气的污染。利用H2O2分解产生氧气并放出热量,满足实验所需的温度及富氧环境,从而使实验顺利进行。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持续时间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条件的三要素。 关键词: 燃烧条件; 红磷燃烧; 白磷燃烧; 实验改进
摘 要: 基于单元作业的设计路径与工具,以“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为例,选取“盐水灯”为情境设计相应的单元作业,并对其难度、效度及区分度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该单元作业的难度适中,能够有效区分学生的学业水平,并满足测量学生学业质量的要求,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高中化学及其他学科的单元作业设计与评价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真实情境; 单元作业; 作业设计; 作业评价
摘 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强、资源储备丰富等教育价值,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是教学发展的新趋势。阐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路径,涵盖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阶段,同时指出使用人工智能应注意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提供有益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化学教学; 应用路径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