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为例,探讨单元教学中,如何以重要概念为中心,依托学习任务和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系统建构概念,发展核心素养。
在新课改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依据真实情境,设计多种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性的活动,以导学案为载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参与并实践。在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一节为例,采用“一境到底”结合PBL教学策略,以“蝗灾的发生与防治”为教学主情境,通过发现问题(爆发蝗灾)—分析问题(原因分析)解决问题(如何防治),实现一“境”到底,落实学生的稳态与平衡观,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生物的遗传”主题学习中,以扑克牌为材料,设计和开发系列教学游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效突破认知难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项目式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以调查校园生物的多样性为例进行研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项目式教学模块,通过多样性调查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并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发现项目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国家注重育人改革的背景下,各个学科积极尝试将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以达到协同共育的效果。高中生物学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一节为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于教学实践,尝试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进行有机结合,为一线生物教师提供教学实践参考。
以落叶堆肥为项目,分析落叶堆肥原理、探究如何加速落叶堆肥的腐熟、寻找更适合堆肥的材料及施加最适堆肥的量、检测堆肥效果并开展堆肥宣传等自主性活动,理解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及生物富集的危害,提高绿色生活的社会责任和实践力,增强健康生活的意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单元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贯彻落实到教学设计中,并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一章的教学内容为例,通过先梳理重要概念,提炼大单元主题,确定教学目标;然后依靠“扬州酱菜的腌制过程”构建前后连贯的情境,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以“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例,介绍在高中生物学探究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生物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以“矮脚黄”青菜的种植为例,介绍高中“种植+探究”类社团实践课程的选材理由、选材优势以及活动设计。在社团活动设计中通过探究影响种子萌发因素、生长期的田间管理、厨余垃圾发酵肥的制作以及揭示“霜打青菜”分外甜的奥秘,来提高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
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设的“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要求为背景,借助地区传统花业历史文化创设“花神湖畔 又闻花香”的活动情境,围绕核心问题“如何进行栽培过程的日常管理”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在融入跨学科实践的课外探究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例,以“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结果交流与讨论”五个科学探究素养的要素为明线,以认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为暗线进行实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在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全面发展科学探究素养,并在基于事实和证据的背景下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肋间肌是位于肋骨之间的肌肉,通过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来实现呼吸运动。肋间肌呼吸模型由肋间肌模型、通气控制模块、监测及显示模块组成,通过控制呼气和吸气,模拟肋间肌呼吸动作,数字化显示肺部气压变化,形象地展示呼吸运动时肺器官、肋骨和肌肉的变化情况,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改善人体呼吸功能。
通过对生物学必修1(人教版)第4章第1节“被动运输”的第1课时中的“探究·实践”部分,即“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内容,设计先探究后实践、在实践中再探究的实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拓展创新,考查学生的生物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科学探究及实验探究能力。
摘要:无氧呼吸包括产物为酒精和乳酸的两大类型,通过解析2023年全国乙卷相关高考试题,提出并解决了三大核心问题:细胞是否都能切换呼吸方式、植物细胞是否都能进行两类无氧呼吸以及两类无氧呼吸在ATP与第二阶段产能上是否有差异。 关键词:无氧呼吸;试题分析;呼吸类型;产能差异 文章编号:1003-7586(2024)01-0051-02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无氧呼吸是生物在
针对传统大量、机械地利用遗传试题低效训练学生的现象,笔者通过研读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自行设计利于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遗传定律作业运用于教学,并通过评价反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效果较好。
对2023年高考理综全国乙卷中一道“细胞呼吸”试题进行分析,找到题中所用情境的情境原型,从而诊断出学生在学习“细胞呼吸”后产生的迷思概念,剖析学生的错误原因,并基于核心素养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基于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要求与作业现状,提出单元作业的设计原则、流程,并以“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单元为例,阐述单元作业的类型与评价。
“三新”背景下的“概念”已超越日常观念中的“概念”。基于心理学、逻辑学等考查普通高中生物学相关的新出版物中的“概念”,确认其内涵具有陈述性知识或思维形式两维属性,其外延涉及概念、命题或判断等事物或形式。考查结论可能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指出路径。
以福建漳州2020、2022、2023年举办的3次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中展示的高中生物学实验课为例,分析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实验在市、区县的可操作性问题。通过访谈参赛教师,分析目前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落实学科素养的考查内容,探讨运用布卢姆认知理论命制高中生物学原创试题的策略,为高中生物学教学和评价提供参考。
本文简述了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区域教研机构主动作为,适时更新教研理念、优化教研制度、完善教研内容体系、转型教研方式,提升生物学教师的学科理解能力和新课程的实施能力,发挥教研制度优势,用高品质教研专业支撑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赋能高质量育人。
在中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剖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分析中美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以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设计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例,探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与策略。
跨学科概念在科学领域教学研究中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基于跨学科概念“因果关系”的内涵,以“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中的相关内容为例,对高中生物学教学进行探索,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学习者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培养学生跨学科实践的能力,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大概念凝练学科本质,为进一步发挥学科价值而赋能。深度学习是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素材的链接策略、主题驱动的单元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策略和教学实践的持续评价策略,实现基于大概念的深度学习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落地。
在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中,基于本土情境,设计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讨论、归纳等过程中解决问题并建构模型,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分析、综合、评价、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
立足新课标呈现的“内容结构化、活动实践化、学科融合化”特点,融合国内外科学课程标准形成“本土化”跨学科概念,聚焦跨学科概念的深度建构,采用北京师范大学桑国元教授中国情境的“三六”标准高质量项目式学习模型以及布卢姆的认知理论,创造性地构建基于跨学科概念的项目式学习案例的设计和实施框架,以“墨池华丽转身”为例,将“稳定与变化”和“因果关系”跨学科概念作为出发点,探索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以上位的视角打破学科结构障碍,促进学生高阶认知的发展。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实现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积极探究生物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基于论证式教学策略,采用资料分析、模型建构、质疑主张和总结归纳等学习方法,构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深入理解模型本质,提升科学思维,锻炼科学探究能力。
本文以“神经系统的组成”为例,运用BOPPPS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