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是衔接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重要桥梁。在这一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中,亚太地区各国融合现代教育制度并结合本国文化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四国作为亚太地区的代表性国家,比较分析其高中入学考试政策及录取招生制度发现:日本侧重学力测试的综合评价决定高中录取;韩国基于免试和特色导向式高中入学;新加坡采取标准化考试的高中动态分流模式;澳大利亚则构建了上下贯通式的中等教育。由此可归纳出以下经验:在中考技术性改革方面,应聚焦核心科目,创新评价方式,加强考试科学性;在中考招生制度方面,应兼顾普职分流与普职轨道转换,帮助学生拓宽发展路径。
摘要:中考制度是中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制度设计,在学生评价、选拔与分流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对俄罗斯、德国、法国三国的中考招生制度进行梳理,分析其特点发现:俄罗斯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高中招生录取机制,旨在平衡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推动普通教育的民主化与多样化改革;德国中考招生制度呈现“强分流、弱筛选”的功能特性;法国借助高中入学分配系统,在遵循就近入学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学生意愿、学业表现和学区教育资源等要素,以公开透明的机制保障高中入学公平。进一步探究发现,三国中考招生制度存在诸多共性:中考均承担学业水平检测功能;中考成绩并非高中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中考制度既注重学生的个别化、个性化发展,又重视教育分流的公平性。基于此,未来我国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可从以下方向推进:弱化中考作为升学筛选工具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高中招生评价体系,打造个别化的学生生涯发展支持项目以引导教育分流,同时在制度改革过程中着重加强教育生态建设。
摘要:中考中招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作为世界教育强国,尤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综合素质发展,积极推动教育的多样化与公平性,并基于此不断优化中考中招制度设计,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评价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具体表现为:考试科目的核心化、考试安排的灵活化、升学空间的多元化、招生依据的综合化、招生方式的多样化和普职教育的融合化,体现了“个性与多样化导向”的制度设计理念。基于英美加考试招生制度的举措与经验,我国中考中招制度可以从精简考试科目、灵活考试安排、拓展招生形式和打破普职藩篱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革,以提高我国中考中招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摘要: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教育政策,其影响效应广泛辐射至学生个人层面。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纳入非认知能力,成为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维度。基于此,研究依托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使用OLS和PSM定量分析方法,分析集团化办学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其异质性问题并评价政策效果。研究发现,集团化办学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学生非认知能力,具体影响其开放思维、情绪控制与学校适应;城乡学生之间非认知能力存在差异,集团化办学对农村地区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回报更高。因此,未来应加大对集团化办学的投入,拓展校际合作内容,推动集团化办学向农村地区倾斜,以多种方式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等方面极具意义,更是解决当前教育领域诸多问题的迫切需求。韩国政府于2022年推行了新一轮教育改革,分析其内容发现,韩国此次课改围绕应对未来变化的素养变革、根据学段差异创新课程内容、实施凸显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型课程、开发并支援依据教育环境变化的适宜的学科课程以及新增特殊教育课程改善方案等内容展开。韩国此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可为我国新课标的有效推进提供有益参考,我国未来可以从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定制型教育等内容实现课程的实践落实。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加速嵌入基础教育体系,在教学设计、学习支持、评价改革与管理优化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的技术赋能作用。然而,其快速扩展亦带来了多维度的系统性风险挑战。为实现对风险的系统识别与有效调控,通过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生成式 AI+ 基础教育”系统风险控制的互动机制模型,识别出因系统复杂性、自适应性与非线性增强所引发的数字安全、技术依赖、学习表层化、评价失衡与管理复杂五类关键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涵盖教师培训、资源配置、技术监管、多元评价与制度协同的风险控制实施路径,并构建以目标导向、阶段推进与机制协同为核心的运行框架,为生成式AI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安全嵌入与稳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助力基础教育治理效能提升与育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