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学者的研究在广博且深邃的成果中构建起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进而形成某种具有贯彻性的个人洞见,便可以像艺术家那样彰显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姚亚平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学者。他的学术研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独到的研究角度、鲜明的个人观点、宏观的历史文化视野、问题导向的治学理念、深厚的理论功底、犀利的批判意识,以及对方法论和理论命题的重视。经过三十余年笔耕不辍地钻研,姚亚平形成了他个性化的学术话语方式,
引言 2014 年10 月15 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并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文艺事业锚定价值航向,擘画宏伟蓝图。 结合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美育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回信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使我们更能领悟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对我国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启迪及
在我近年来看过的歌剧剧本和音乐创作中, 广西歌舞剧院创演的民族歌剧《柳柳州》( 编剧常剑钧, 作曲杜鸣,总导演査明哲)就其主题立意之高远、形象刻画之生动、歌剧音乐戏剧性思维之有机整合成就而言,无疑是最好的一部。 本剧第一主人公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享誉千年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剧作家在其丰富人生阅历中取精用宏,以他被贬谪柳州担任刺史这人生最后4年为情节主线,描写他秉持“官为民役”信条,励精图治,政
序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和曹安和携带新进德式钢丝录音机前往无锡时,有三项重任:一是依据梅兰芳先生的建议,录制天韵社在昆曲伴奏中使用板鼓和三弦的独特技艺;二是记录阿炳的演奏;三是采集梵音。随着秋季学期开始,杨荫浏带回天津的录音不仅丰富了他的教学,还通过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向广大听众介绍了阿炳的艺术。这段录音,使无锡街头区域代表性艺人阿炳真正进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公众视野,并促成了天津与无锡两
在世界音乐长河中,“颂”是源远流长的。在西方有古老的“太阳神颂歌”(paean),中国也有古老的先秦祭祀乐舞,更有作为《诗经》三大部类之一的“颂”。至近代,“颂”得以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在内容上旨在赞美、祝福,在形式上凸显庄严、崇高的交响音乐样式,如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为一种历史认同和民族情怀的音乐表达。在中国交响音乐中,“颂”更是一种常见的样式,在“主旋律”交响乐的广阔天地里,犹如一座
2023 年首届杭州国际电子音乐节以“元点”为主题,标志初始,昭示新生。这场音乐盛会从立足经典传承到瞄准产业应用, 再到探索科技前沿,以开放的学术姿态和全方位的行业视角成功构建了一个电子音乐艺术创作与音乐科技研发的交流平台。在音乐节的九场音乐会中,上演了七部由中国青年艺术家创作于2022 至2023 年间的交互音乐作品:马仕骅的《初生》———交互式视听电子音乐演出(2023),王驰的《缘源元》——
新人辈出 期盼已久的香港第四届国际中乐指挥大赛于2024年7月18日—27日在香港举行。本届赛事的初赛已于2019年12月在上海举行,共17位选手入围。因疫情推迟了四年,方于今年得以完赛。比赛历经复赛、准决赛、决赛的激烈博弈,各个奖项最终见分晓。冠亚季军分别为黄蔚杰(兼获最受媒体喜爱奖、最受观众喜爱奖),冯天佑、郭盼(兼获最佳香港作品演绎奖),崔媛媛获得由香港中乐团团员投票的最受团员喜爱大奖。7
近百年前,刘天华先生提出了“国乐改进”之艺术观,从此开启了国乐在创作、表演和理论方向的艰辛探索。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依然面对着“国乐改进”的命题:民族器乐创作者、演奏者、教育者和学习者想要以怎样的方式传达出怎样的声音? 民族器乐舞台表演空间向何处探索? 民族器乐工作者们在躬亲实践中力求以具有时代性的方式来解答:国乐之塑如之何? 2024 年5 月25 日, 青年古筝演奏家宋心馨携“溯筝团”在武
中国民间音乐的术语、习语、乐语、话语、行话等,可谓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界持续多年的“热点”。1978 年后(各省卷基本出版)持续30 年的集成工作和相关乐种、歌种、曲种、剧种的个案音乐民族志延伸,民间音乐术语得到了广泛的采集和记录。《中国音乐词典》的多次修订、增订也对经典民间术语起到了再补充与再认识的引领作用。1982—2001 年间陆续有程茹辛对“民间乐语”、何昌林对“簧”、郭乃安对“匣”、
笙存在着因流传的地域不同而产生的音位差异性现象, 本文旨在对中国民间圆笙音位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轨迹进行系统性梳理,通过对比分析揭示音位间的内在联系,并深入探究其背后隐含的设置原则。 一、中国民间圆笙的形制衍变及音位流变 在论述前,需先说明三点:其一,本文论述的中国民间圆笙为圆形笙斗制笙,不涉及方笙、芦笙、葫芦笙等形制;其二,通常,在民间笙师的演奏中使用不同调高的笙仅是影响乐曲的调高,并不会改变
敬爱的赵宋光先生久病不治, 于2024 年8 月17日黄昏17 时30 分在广州家中平安离世。所有曾经接受过他授业、解惑、传道的人,失去了一位足以对人生产生影响的恩师; 一个有为学、为事、为人示范意义的大先生,别离世人远去。为表达我的深切悼念与无尽思念, 特以“寿辰祝辞” 二则、“忘年羊缘诗文叙”四则和“行者之走始终在路上”泣书之。 一、奇才人设:“寿辰祝辞”二则 2011 年8 月20 日,
赵先生走了!那天,田青对我说:“知交半零落”!我心中顿生凄怆。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再也没有这样有趣的人了! ”我伤心地说:“是的! ” 是的,他是个有趣的人,且他的有趣也是非常独特的。记得赵先生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是读他的《数在音乐表现手段中的意义》和《关于3/4 音的律学假设》两篇文章,接着开始啃《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在读这些论著时,虽然感觉有难度,但其中的哲学厚度和方法体系,让我感受到脚
“沃根奥其”是赵宋光先生的蒙古族名字,为“原初的火种”“第一朵火花”之意。1976 年,乌兰杰先生为恩师想了这个名字, 一来赵先生名字中“光”和曾用名“方耀”,有“奥其”(火种)之意,二来以此示喻赵先生对草原音乐学术的奠基性贡献。赵宋光先生曾说,二十多岁的时候,一首蒙古族民歌《白色的羊群》的旋律启发了他对五度相生调式体系的理论思考。三十多年后,他通过编配99 首蒙古族民歌的钢琴伴奏完成了自己民族调
一 中文的音乐理论语境中,“调性”(tonality)一词很常用,被认为是一个最基本的有关音乐的初级知识。但正是这个看起来极为普通的概念,背后却隐藏着西方音乐的惊天秘密。这个秘密被掩盖,在于“调性”和“调”(key)这两个概念很容易被混淆。 从普通乐理来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常常是没有讲清楚的。不知是何缘故,最新编写的中文《音乐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年)没有将这两个重要的
2022 年4 月25 日, 在对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构建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就是新时代赋予音乐理论界的重要使命。如何构建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 这里就原则与路径进行探讨。 一、建构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第一,构建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是“建设
2024 年11 月24 日是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Alfred Schnittke,1934—1998)诞辰九十周年的日子。早前,俄罗斯联邦文化部宣布,今年将陆续举办包括音乐会、音乐节、展览、学术会议等在内的百余项活动, 以纪念这位继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之后,在国际舞台上最有名望、作品演出最多的现代俄罗斯作曲家。 今天,施尼特凯早就成了20 世纪苏联- 俄罗斯史无前例音乐创作高峰期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