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终身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职业成长、家庭幸福的重要支撑,社区教育阵地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和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江苏省的社区教育已形成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办学体系,共有1.6万余个教学点位;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居民开放各类视频学习资源5.9万多个、课程4000余门,学习人次超过7600万。这些都为江苏建成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江苏
·主持人语·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宏伟蓝图。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旨在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一2035年)》对“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锚定,进一步呼唤着育人格局的深度变革。在此背景下,“破壁融通,构建终身教育视域下的社区教育”这一专题的推出
【摘要】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社区教育作为关键环节,其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江苏省通过强化平台支撑、深化特色品牌建设、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有效提升了社区教育的覆盖面、服务能力与内涵品质,显著推动了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进步,为全国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江苏经验”。
【摘要】基于终身学习理念,以南京市成人教育学会构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为研究对象,重点考查“南京‘三好'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创新实践。通过对其传统文化浸润、红色文化宣讲等特色活动的分析,系统阐释资源整合模式与社会合力形成的路径。
【摘要】江苏省宜兴市丁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学校实际工作为例,分析文化传承融合社区教育的现实意义、实现方法及未来展望,整合传统技艺、非遗、历史人文等当地资源,深耕民生人文,探讨文化传承融入社区教育,推动全民学习和当地行业发展建设的策略。
【摘要】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木渎古韵风情"游学项目为例,分析该项目的教育与社会价值,论述该项目的实践探索过程,并探讨游学赋能社区教育,推动构建全民学习生态圈的策略,进一步总结该项目的实践成效和经验启示。
【摘要】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常州开放大学以社区教育为主阵地,创新实施“科学家教社区行"项目,遵循"共融—共创一共生"三元靶点的价值逻辑、“制度一技术—专业"三核引擎的机制逻辑、“精准一品质一持续"三重追求的行动逻辑,探索形成“平台支撑系统一课程供给系统一师资培育系统—服务实施系统"的“四系共驱"实践模型,为助力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常州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在新时代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强调“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强国建设的良好环境,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合力” “十四五"规划期间,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以下简称“江苏省成协”)忠实践行江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34-0029-03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场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承载着学生升学成才的民生期待,更担当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使命。以课堂改革推动教育变革,打造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与人才成长规律深度契合的新型育人生态,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筑牢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基。江苏省如皋市坚持
【摘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是新时代推动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为学校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以江苏省实践经验为例,系统阐释了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的设计逻辑与实践路径,提出以项目化驱动教育质量提升、区域协同破解资源失衡等策略,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的推进模式。
【摘要】江苏省震泽中学以“活泼泼地"百年文化积淀为核心,以江苏省高品质高中建设为契机,通过整体建设赋予"活泼泼地"新的时代内涵。学校建设“育英”大思政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强"天问"科创特色,撬动育人方式变革,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丰富“活泼泼地"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震泽中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质,致力于打造一所理念新、师资强、课程优、特色明、声誉好的高品质卓越高中。
【摘要】江苏省泰州中学依托北宋胡瑷“明体达用"教育思想,构建“新安定书院”育人文化场,探索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路径。学校通过三维目标体系、四院育人模型和六维联动路径,形成“文化基因解码一育人场景重构—教育要素重组一素养培育提质"闭环系统,并创新提出"五全育人·五育并举·五位一体"育人体系。学校从精神文化场、物质文化场、课程文化场、课堂文化场、活动文化场、制度文化场六个维度构建育人样态,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摘要】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立足区域实际,在教师培训活动中,利用PDCA循环模式提升培训质量。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研修活动以其动态适应性、多元互动性和持续优化性等特点,从课程设置、知识传递方式以及反馈改进机制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培训模式的局限性,有效促进了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
【摘要】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江苏省江阴市基于“三维协同"育人理念系统探索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通过"三阶递进"学段衔接机制和"虚实结合"育人载体,可有效破解学段割裂、内容碎片化和载体单一等困境。研究建议进一步完善红色文化资源库建设,健全跨区域协同机制,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江阴方案”。
【摘要】在集团化办学的教育背景下,集团学科组建设肩负着引导和推动集团内各校区学科组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使命。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教育集团音乐学科组在建设初期,遭遇了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积极的实践与探索,认识到“融合”是提升团队凝聚力的关键任务,“赋能”是确保团队工作效率的核心要素,“转型"则是展现团队优势、追求成果增值的重要保障。三者协同发力,能够高效促进团队的稳健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要】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坚持探讨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构建指向儿童创造性成长的高质量育人体系。学校聚焦素养生长,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优化学校治理保障课程实施、重构学习资源并打通学科壁垒等多方面的实践举措,在课程变革、学生素养发展、教师成长以及办学内涵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摘要】江苏省南通市同和小学基于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以学校多元背景教师群体为对象,通过行动研究方法,探索“跨学科教学教师"的专业转化密码。研究发现,“跨学科教学教师”的原生知识体系与小学教育需求间存在结构性张力,而学校通过“情境浸润"策略,打通专业壁垒,引领“跨学科教学教师"实现从“异质冲突"到“教育新质"的转化。
【摘要】南京外国语学校在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要求下,探索高中阶段有效培育基础学科后备力量的系统性路径,通过选拔机制、师资建设、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打造学校基础学科竞赛培养体系,旨在提升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显著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推进学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系统培养。
【摘要】南京市竹山小学以“童语"为情感表达载体,以“生命共情”为核心,构建系统课程与评价体系。全员全力通过活动驱动与组元突破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话生命、关怀生命、共情生命;借助自然探索、内在积淀和环境互动深化生命感悟;采用多元、多维、多途径评价方式,融合多种评价类型,尊重个性,让学生在与生命对话中实现心理、价值观、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的提升,赋能儿童成长。
【摘要】江苏省句容市袁巷中心小学依托茅山革命老区的地域优势,以全国先进工作者赵亚夫创建的戴庄有机农业园为实践基地,创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学校通过建构“三维场域 + 四维课程"体系,将“亚夫精神"的奋斗、敬业、开拓、奉献等核心价值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该课程体系通过环境浸润、项目实践、多元评价三大实施路径,有效实现了劳动技能培养与精神品格塑造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具有乡土特色的"田耕育人"模式。
【摘要】为解决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责任感与使命感不足、职业奉献精神匮乏、社会情感能力薄弱等共性问题,以组织建设为抓手,紧扣 °+ ”的三重内涵,即和谐之“家”、汇聚之“加”、卓越之“佳”,开展“情智青年 .+" 团队建设。学校以任务驱动引领青年教师溯源学校基因、共研组织文化、共创学校未来,进一步明确自身责任与定位,理解、认同学校教育主张;在汇聚和联结中,引领青年教师融入学生自组织团队,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共研共学、进行项目实践,在行动与实践中洞察自我与学生以及团队之间的关系,更新教育理念;在共进和卓越的行动中,开展青年模范行动、积淀专业发展力量,持续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周末的"情智青年 + ”活动海报刚刚发出,QQ群里的请假信息便接二连三地来了,每一条都像一记闷锤,敲在我满怀期待的心上。策划这次活动时,我在脑海里反复畅想着大家欢声笑语、默契协作的画面,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青年教师们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能稍作歇息,彼此的心可以靠得更近。然而此刻,看着那些合情合理的请假理由,沮丧与失落感涌上我的心头… 那次参与率不到 50% 的活动让我将原因归为一个名词—“90后”
2024年10月23日,当我站在江苏省首届教师数字素养展示活动的领奖台上,接过“精品课例”证书的那一刻,心中满是感慨: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还属于与我并肩作战的北小“情智青年 + ”好教师团队。回首过往,那些在团队中获得的点滴成长,如同星辰闪耀在我的教育旅程中,最终汇聚成这高光时刻。 数字素养展示活动分理解能力展示、应用能力展示和设计能力展示3个环节,每一项都考验着教师的综合素养。因为是首届,没有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34-0087-02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2019年,江苏省启动了“四有"好教师团队培育项目,旨在充分激发各地各校的团队主体性与创造性,帮助团队教师成长为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示范以及教育科研模范,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育人队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以下简称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34-0089-04 钱军,江苏省无锡市教育集团总校长、侨谊教育集团紧密型学校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江苏省“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领衔人,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无锡市人大代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特聘导师,无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无锡市“新
在学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校长团队的办学理念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育人方式。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理念仅仅是一种认识和愿望,要将理念转化为真实的校园生活,形成师生共同奋斗的文化,让校园充满向上生长的活力,还需要校长团队在办学实践中展现优秀的行动品质。这种行动品质是连接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重要纽带,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中,决心、理性、耐心三个品质最重要。 一、行动决心:点
校本教研活动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然而,一些乡村学校教师年龄较大,缺少自觉研究的内驱动力;随着生源的自然萎缩,一些乡村学校实行单班教学,同学段、同学科教师稀缺,缺乏共同的研究话题和合作伙伴。这些都导致乡村校本教研缺乏实效。为此,笔者基于乡村学校校本教研现实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确保乡村学校校本教研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积极主动作为,让校本教研“研"之有
创建于1916年,是一所有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等百余项荣誉的现代化学校。学校持续推进江苏省课程基地项目建设,在砥砺前行路上培育一批批新时代红色“运河小兵”。 学校有500余名“运河小兵”,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注重“强身健体”,在全市身体素质调研中连续多年荣获第一名;提倡“崇军尚武”,学生最想体验的职业是“军人”,长大后最想做的事是“保家卫国”;依托课间十五分钟“兵营游戏”探索国防教育新路径,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