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在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建立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师资供给机制、切实落实各项优师惠师政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久久为功。 第一,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
杨九俊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 扬中市教育行政部门 扬中市教师发展机构 扬中市基层学校管理者 ·策划人语· 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为国家育人“蓝图"向地方、学校育人“施工图"转化指明了方向。这场意义重大的课程文化变革,亟需以创新“课程思维"突破传统教育困局,而“一地一计"“一校一策”的因地制宜原则,正是激活国家课程方案生命力、转化为学生成
【摘要】全域推行的义务教育"实学课堂"改革,是扬中市在长期课改实践中守正创新的成果凝练。通过聚焦“实学"教育主张,扬中深入剖析区域课堂教学的共性问题和校际、学科个性问题,深挖“实学课堂”内涵,系统构建基础课程框架,优化评价方式,打造精壮队伍,健全保障机制,以主动而生动、务实而高效的课改实践,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标准落地落实。
【摘要】扬中市中小学“实学课堂”,是在各个维度、各个要素中都融入与汇聚了“实学”教育主张的新时代课堂范式,具有现实性、生本性、实践性和丰实性等明显特征,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学在当下、奠基未来,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独特育人功能。目前,扬中市已经初步生成"实学课堂"实践样态的区本建构。
【摘要】江苏省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推行的“实学课堂”改革,是一项旨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道德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该改革以“道德实践”为核心理念,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和实践活动,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同时,学校还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以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持续改进。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这一改革,努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实学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紧扣“适合教育”办学理念,在“实学课堂"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和儿童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学校以“儿童挑战性学习"为核心,经过十三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挑战性学习课堂的基本范式,初步形成各学科挑战性学习课堂新样态,并进行跨学科挑战性学习课堂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学科视角;完整人格;科学实践;教与学【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2-0021-0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蓝图已全面铺开,接下来需要各地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因地制宜的“一地一案”。扬中市交出的答卷便是“实学课堂”,这一创新举措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人了新的活力与智慧 “实学课堂”,首先指向培养实在的人。“实在的人”乃是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2-0023-03 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在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江苏省启东市深刻把握这一战略布局
【摘要】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个有关教师教育的政策文件,持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职初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分析国内外职初教师的培养路径,可以发现职初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面临角色调适不到位、专业发展空间被挤压、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等困境。立足职初教师的群体特征与个性需求,可以聚合四方之力来破解这些难题,即强化政府部门(Govemment)的导向作用,利用高等院校(University)的教育资源,放大中小学校(School)的场域优势,激发教师个人(Individual)的内驱动力,形成“职前培养—职后支持"的一体化“G-U-S-I"协同培养模式,赋能职初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摘要】江苏省宿迁中学以“融通大成"为办学理念,深入挖掘其内涵并积极实践,构建了融和文化、融善德育、融悟课程、融会课堂、融远教师五大体系,助力高品质高中建设,为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坚持科研兴校,促进内涵发展。学校通过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学习社区视域下儿童学习组织的创新实践”,优化学习空间,为儿童学习组织提供交互的场域;重塑学习内容,为儿童学习组织提供生长的载体;创生组织样态,为儿童学习组织提供多样的形式;创新学习评价,为儿童学习组织提供激励的效应。学校在项目实践研究中,让儿童不断走向自主学习,不断成就教育美好模样。
【摘要】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和省智慧教育实验试点与前瞻项目引领下,自主研发“易加教育"平台,主动对接国家、省、市智慧教育平台,系统构建“学教测评研管"数智深融的教育生态,积极推进区域智慧教育迭代发展的创新实践。
【摘要】南京市栖霞区以教育发展共同体的方式,持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区域课程与教学改革。小学教育发展共同体历经十年演变,从最初的区域布局到机制完善,再到教改攻坚,组织结构和战略部署也在优化和转型,实现了有组织的依片施策和研究性创生。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目标,而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启智开蒙、培根铸魂、立品立格、怡情润美等多重教育价值。江苏省海安高新区实验小学将楹联文化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有机融合,以课程启“智”,以故事立“德”,以活动润“心”,以环境塑"美”,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审美创造力,形成综合育人的美好样态。
【摘要】针对目前小学跨学科教师发展共同体存在的问题,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提出了“融合·联动·共生"策略,以整合跨学科教师发展共同体组织结构、发展空间和资源供给结构,促进深度融合,激发有效联动,实现共同成长,进而推动跨学科教师共同体建设质量的整体提升。
【摘要】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秉承“立德尚美、各美其美"的办学理念,组建“新美"好教师团队,以“尚美先锋,红烛跃动"党建品牌为引领,厚植教师的理想信念根基,依托“新美 6+1 课程"建设,融合学校新美文化,促进“新美"好教师团队专业素养的稳步提升。
【摘要】儿童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源自其亲身体验与实践。针对儿童学习中的“无经历”“伪经历""浅经历"等现实困境,江苏省无锡市云林实验小学提出“丰富儿童学习经历"的教育理念,聚焦儿童更优质的发展与智慧的生成,重构课堂样态,帮助儿童的学习由“知识性的生存方式"转变为“智慧化的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转识成智”。
【摘要】家校诗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正心养性"诗教课程以“道德奠基、精神涵养、人格塑造"为核心理念,构建“基础素养—核心素养一拓展素养"三维课程体系,通过虚拟与实体相融合的组织形式、以评促学的多元评价形式,将诗词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摘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的有效载体。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秉承学校“交往教育"育人理念,开发并实施了“一江灯火"校本课程,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领域的学习内容,以项自化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打造智慧共生的数字交往空间,构建学科融合的数字交往课堂,开展多向联结的数字交往活动,促进儿童的创新素养发展。
成立于2008年8月,由原无锡市社桥中学、无锡市梨庄中学、无锡市高长岸小学三校合并,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级62个,在校学生2868名,教职工195名,其中江苏省特级教师1人,正高级教师3人,无锡市名师2人,市、区学科带头人15人。学校将“和合至善"的核心理念融入办学全过程,聚焦课程与教学改革,统筹推进小初课程融合、资源整合、学段联通,以“项目+"“任务 ⋅+ ”"学科 + ”的方
【摘要】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用文化记忆理论观照礼仪教育,用文化记忆元素渗透礼仪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全过程,并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系统构建学校礼仪课程育人的整体架构和体系,通过知礼、明礼、行礼彰显中华礼仪课程铸魂育人、启智增慧的育人价值。
【摘要】在文化育人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需注重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可以从“意义发现一学材整合—活动探究一评价伴随”四个维度出发,探索语言与文化融合的教学实践路径。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搭建主题语境课程框架、整合多模态文化资源、设计结构化活动链以及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知中西文化差异,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根基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力行;润心;铸魂;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2-0081-02【作者简介】,。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是中小学校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内涵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就必须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三个难题:知识学习与实践的隔离、校家社育人的隔离、学段之间的隔离。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通过
南京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7年的崇文学堂,目前是南京市教育局直属中学之一。在11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求真”校训,培养了茅以升、饶子和等30多位两院及外籍院士。截至2025年4月,学校有江苏省特级教师7人,正高级教师16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47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60人,名特优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 40% 。学校以科学教育为特色,深入推动“院士1课堂”"江苏少年工程院项目”“数理人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议题。教师作为这一培养过程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的提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南京市第一中学制定并实施"思益教育家"计划,以系统的教师培养体系和创新的教育实践路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摘要】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近年来,南京市第一中学着力打造“院士1课堂”校本课程。该课程以培养“院士科学家”为核心,通过课程整合与多样化学习空间构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育人模式变革;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2-0091-02【作者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普通高中兼具基础性、大众性和普适性特点。如何在这一阶段有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系统设计并重点突破的重大课题。国内外在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公平取向”与
·人物档案· 许志勤,泰州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曾任江苏省泰州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泰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和扬州大学兼职导师;教学主张与管理经验在多家媒体分享交流,先后主持及参与四项省级基础教育内涵项目建设及省级课程基地建设,主持完成多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获江苏省2021年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
4 AI+* VR专用教室 “AI+"机器人专用教室 以“AI赋能教育,创新引领成长”为核心理念,聚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AI课程是学校AI教育的基石。学校以“必修 + 选修”双轨课程体系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全景生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每周一课解锁AI知识,从算法原理到伦理思辨,夯实思维根基。选修课程“AI启航”4 AI+ ”满足
江苏省沛县教育学会 张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