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课改背景下,推动高中语文与历史学科的融通教学是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近年来,新高考语文命题呈现跨学科导向,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加强文史贯通教育,引导学生在历史情景中进行文本细读,实现文化内涵与历史认知的双重提升。通过文史融通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摘要: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例,展示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历史、生物、心理、美术等多学科知识,通过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跨学科应用能力。评价体系注重成果展示的多样性和学生阅读成长的综合考量,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实践路径。
摘要: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着眼于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创新研究,提出了读前激趣、阅读方法指引、任务驱动、成果展示评价等策略,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收获。
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整本书阅读纳入了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倡导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核心素养,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落实新课标要求,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使学生能在对书目的选择、计划的制定、方法的运用以及问题的探究中,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提升整本书阅读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
摘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设置了《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任务,但要真正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应将经典的时代因素与现实价值重新梳理,引导学生对经典的内容进行结构性、有条理地阅读分析。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对《朝花夕拾》中鲁迅自述成长经历的内容、人物塑造的方法和审视批判的对象等进行整体把握,助力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获得阅读的意义。
摘要:新课标强调语文作业需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关注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丰富作业内容,创新作业形式,实现“学用结合”。结合教学实践,围绕语文核心素养,从“定位转变”“功能升级”“评价转型”三个角度,实现语文作业设计从“知识传递”到“能力生长”的转变。
摘要: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现了各类内容体系、思维方法、组织形式的整合,有助于推进语文教学的转型以及变革,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最终提升教育教学实效,助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结合教学实践,围绕大单元教学理念,从“设置大单元思辨主题任务,发展学生文化理解意识”“赏析大单元文本语言,发展学生审美素养”“设置大单元层次性问题,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聚焦高中语文必读书目《乡土中国》之《家族》部分的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落实及教学现实困境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展开有益尝试:一是从学生的真实阅读问题入手,探究“家族观念是否变淡”这一核心问题;二是通过引入文学作品创设情境,结合真实的家族养老情境展开辩论,帮助学生理解中式家族的变与不变,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三是关联《乡土中国》的全书内容与时代背景,探寻中式“家”观念变化的原因。实践表明,“真问题、真情境、真关联”的教学路径在知识巩固、能力提升、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维度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可继续拓展教学方法,开展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地将教学和评价融合,形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机制。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整体性和系统性,链接学习任务和活动,构成完整的学习体系。在大单元教学中,有效契合单元任务,开展单元活动,设计学习评价,生成学习成果,落实语文教学素养。立足“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以大概念为统领,建构“大单元”任务,设计单元学习评价,建构认知体系,促进深度学习。
摘要:“熟读精思”即精读,是阅读的重要策略与核心能力。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中,属于第一层级的阅读策略,其能力培养需要通过第二、三层级的具体阅读策略及一定路径来实现;其实质是多角度形成与提升对文章语言表现形式的敏感度;其过程是具体多样的阅读策略关联整合,从而推断文章重点、理解感悟文章意蕴。
摘要:叙事视角的选择是小说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之改变会影响整部文学作品的结构与阅读感受。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大多结构简单,内容单薄,有很大的改写空间。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改写这一类志怪小说中的叙事视角,丰富作品内容,深层剖析作品中的人物,打破写作惯式,锻炼学生的创作思维,以期培养学生更具创造性的写作能力。
摘要:元文本视野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情境化教学方法,通过对元文本深层结构的解析,让学生明晓元文本的创作规律以及深层内涵;学生在对元文本解构的基础上,在情境化活动的指引下,通过写作实践更好地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教师通过指向元文本的情境化评价机制,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促使学生的写作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
摘要:初唐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歌行体古诗《春江花月夜》委婉曼妙,意涵丰富,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高中经典诗歌教学中应坚持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层面的熏陶感染,通过推敲、联想、对比、吟诵、还原、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从背景、字词、连贯、意象、韵律、哲理、情志等角度研读文本,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生成语文核心素养。以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例,探讨高中古体诗文本细读路径。
摘要:孔子推崇礼治,强调“为国以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弟子各言其志时,子路不等点名,“率尔而对”,毫不谦让,孔子“哂之”;冉有、公西华态度谦逊,彬彬有礼;而曾皙一直在鼓瑟,实在无礼,孔子却“与之”。细读全文,分析曾皙无礼表象下含藏的至礼。
摘要:围绕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从多媒体情境营造、角色扮演体验、故事引入、关联生活场景等角度出发,提出具有实操性的趣味情境创设教学策略,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比较多种教材收录的《滕王阁序》一文的注释,发现“星分翼轸”释义的系列问题。指出“星分”一词被不同版本教材误注或漏注,对如何注解文言文中的百科条目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本刊为学术期刊,已许可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维普网、万方数据、超星等平台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同意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本刊编辑部2025年10月
《语文教学之友》杂志1981年1月创刊,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廊坊师范学院主办。本刊主要面向中等学校以上教师及教育机构的研究人员,始终遵循服务语文教学的办刊宗旨,刊登探讨语文教学理论与方法、推广语文教学成果、介绍语文教学经验的优秀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语文思政、名家论语、《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观察思考、教学视点、阅读研究、教材建设、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课例平台、教古诗文、教研之页、教材研讨、口语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