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
[摘要]本文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为例,探讨社交媒体对主题性美术创作传播的影响,分析社交媒体在现代美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笔者通过考察社交媒体在展览宣传、作品展示、受众互动等方面的应用,试图揭示社交媒体在创新主题性美术传播方式、提高受众参与、促进艺术普及等方面起到的作用,继而提出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提供优秀内容、重视互动及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强调主动策划等策略和建议。
[摘要]综合材料绘画中媒介物质性与精神性的融合,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在绘画形式上寻求变革的努力,还体现了架上艺术跟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演进的显著趋势。近年来,我国的综合材料绘画凭借特有的材料优势、深厚的文化背景与悠久的历史积淀,彰显了蓬勃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展区,许多作品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态势一—多元媒介的更新和传统叙事的激活成为整个展览的核心特征。艺术家精准把握材料特性,拓展材料的运用方式,创作出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对材料物理特性的追求,而是致力于挖掘媒介的深层内涵,以期充分彰显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继而生成全新的艺术语言。综合材料绘画与中国传统美术叙事结构相结合,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审美层次,还使观众更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实现了传统审美叙事在跨媒介层面的变革。
[摘要]本文结合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现实主义油画建设中的风格论争展开探讨。从新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教学思路等角度切入,以国内外政治因素与文艺工作意见为外部因素,以艺术家或相关学者的艺术观点和教学思路为内部因素,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与博巴油画训练班的内部与外部条件作为研究视角,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油画界关于外国油画培训班之争的史实与相关文献进行客观梳理,重点关注绘画艺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路线分歧。
[摘要]宋代是颜真卿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人格魅力与书法风格在宋代文人中获得了极高评价。宋代文人不仅将颜真卿的书法技艺视为典范,更因推崇其道德人格,把他的艺术成就与儒家理论相结合,构建起“以人论书”的书法批评体系。本文旨在探讨颜真卿书法在宋代的接受与传播,具体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宋代文人对颜真卿书法广泛推崇的现象,阐明颜真卿在宋代书坛的地位及其书法典范得以确立的过程和原因。第二部分以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长文等宋代学者为典型代表,探究在颜真卿影响下,“以人论书”这一书法评鉴观在宋代的形成背景与发展脉络。第三部分着重强调颜真卿书法对宋代书风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其风格对宋代书法创作及审美标准塑造所造成的影响。通过探究上述问题,本文不仅试图呈现颜真卿书法在宋代的发展全貌,也希望揭示其对后世书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摘要]《清明上河图》不仅是北宋风俗画的杰作,更折射出画家张择端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该画以北宋汴京(今开封)的繁华市井生活为背景,生动展现了北宋商品经济与市民文化的繁荣。除此之外,画中暗藏玄机,揭示了张择端对社会矛盾的敏锐观察。结合北宋“画谏”传统与朝臣谏言风气,可推断张择端的创作不仅是对市井生活的记录,更是对时代危机的警示。因此,张择端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家,还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智慧的宫廷画家。
[摘要]陈洪绶晚年所作《晞发图》“高古奇骇”,被多位学者认为是其借赵孟坚以酒晞发之事,传达自己的敬仰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此图中的佛手、佛教“印相”和“瓶花”、高士之发等许多细节值得反复推敲。画家安排在画面中的物象极具隐喻性,作画目的由此直指陈洪绶的“遗民心声”。本文试从画面细节出发展开推论,认为此图中的浓发高士极有可能是晚年号“晞发子”的南宋爱国诗人谢翱,而《晞发图》则是一幅隐含了遗民思想的绘画作品。
[摘要]《芥舟学画编》成书于乾隆末年,在清代中晚期的山水画学领域有着较为特殊的学术地位,特别是在摹古论、宗派论与笔墨论三方面,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画学的部分认识趋势与理论特征。因此,进一步解读《芥舟学画编》,能为当今学者还原清代中晚期画学的理论特征、学术语境等提供可靠依据。
[摘要]吴昌硕68岁时正式迁居上海,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辉煌的16年,其间一直以鬻艺为生。其内心深处始终怀有传统文人救世济民的温良情怀,因而凭借自身的艺术才能,积极参与了上海的助赈事业。随着名望的提升,吴昌硕连年“加润”,润格远超上海大多数书画家。这一举措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其书画出现的供不应求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为了警醒自已不要骄傲自满,需“肆力以求日进”。可见,吴昌硕不同于传统文人雅士的“耻于言利”,且其对自身艺术水平有着严格要求。与此同时,其积极投身书画赈灾活动,延续着海派画家的优良传统,将艺术与市场、社会公益结合起来。他通过捐赠自己的书画作品劝募赈灾,以实际行动践行“食金石力,养草木心”的从艺目标。这不仅让传统书画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新的独立价值,还影响了现代众多绘画大师。最终,其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领导力,完成了从海派书画家到海派领袖的身份转变。
[摘要]目前,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末创刊的《美周》期刊研究较少,缺乏严谨的考证,既有论述存在诸多纰漏。本文通过细致勘查《美周》所刊发的文章,力求复现该刊物的核心事件,逐步揭示历史真相,打破“四期专号”的既定说法,让被历史湮没的“白鹅专号”重新回归。同时,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尽可能合理地推论出《美周》停刊的真实原因。
[摘要]如今的绘画艺术面貌多元,常有画面多幅并置、重叠合一的创作形式,画家创作意识新颖独特。基于此类绘画,笔者提出了“拼贴意识”这一概念。所谓的“拼贴意识”指现代主义艺术家制作拼贴艺术作品时的思维与逻辑。其来自拼贴艺术,却并不完全等同于拼贴艺术。它是对图像的解构和拆解,致力于多角度地处理空间关系。面对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拼贴意识”为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可以说,这一概念不仅掀起了一场艺术运动,更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一套文化表达策略。
[摘要]商、周易代前后,人们对鴟鸮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至两汉时期,时人对鸥鸮的恶劣印象达到高峰。鸥鸮图像的内涵中似乎存在一个“坚硬的神性内核”,没有随着人们观念、态度的改变而变化。通过拉康、齐泽克的“凝视”“镜像阶段”等精神分析方法,并结合传统图像学,可以深入剖析这一内核。最终,本文将其内核定位于鴟鸮独特的“凝视”之中。这一“凝视”可以被解读为代表原始生命本能的“小客体a”的象征。通过“镜像阶段”,鸥鸮的“凝视”可以参与到两汉时期人们的自我建构之中。
[摘要]多重向度“释展”为我们提供了古代书画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全新示范,即从考证向度、理论建设向度、连接新时代向度等多重向度出发,改变单一、寻常、通用的展品释读方式,使展览转向更加广阔的文化情境,从而彰显书画展品的个性特质。
刘凌沧,河北固安人,我国近现代画家,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和历史题材绘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名誉会长等。从学术视角探究刘凌沧的绘画创作,对研究工笔重彩画的传承有重要意义。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有学者相对简要地梳理了刘凌沧的从艺历程与代表作品,也有学者从刘凌沧的作品出发,探究中国画传统艺术精神的当代性,不过皆存在深度、广度不足的问题。2024年4月,《刘凌沧人物画研究》一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美术出版高质量发展,广泛推介优秀美术图书,引导美术创作和研究方向,提升大众审美水平,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担任指导单位,主办、《中国美术》杂志承办的“2025年‘美术好书’双月榜”评选活动持续进行中。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美术》杂志编委王利明在《读好中国书,做好中国人》文中写道:“天地君亲师为骨,诗书滋养中华根。纵使沧
11月27日,杭州,参加“‘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11月28日,成都,参加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11月29日,成都,参加“艺术·美育与城市形象塑造”专题论坛并作主题演讲。 11月30日,重庆,参加“新时代艺术创作中的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举办《图像时代的含义》讲座。 12月1日,开封,参加“第十八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