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戏剧作品塑造了王昭君、李香君、杜丽娘和崔莺莺等经典女性形象,下列作品与上述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哪一组? A.《西厢记》—《汉宫秋》—《桃花扇》—《牡丹亭》 B.《西厢记》—《桃花扇》—《汉宫秋》—《牡丹亭》 C.《汉宫秋》—《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 D.《汉宫秋》—《牡丹亭》—《桃花扇》—《西厢记》 2.元代文坛涌现了众多优秀的剧作家及大量优秀的剧作,你知道元代著名
中国香道文化源远流长,上可溯至秦汉,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自宋元明清以来,因文人的广泛参与,香道文化愈发绚烂多姿。他们或吟诗颂香,或品香参禅,又或是雅集斗香,借此怡情悦性,将焚香视作摆脱尘世繁忙、追寻闲适悠然的东方智慧法门。 岁月悠悠,历史的尘埃虽已落定,但那一缕缕香气却依旧萦绕不散,古人的品格与风骨,也在这袅袅香烟中代代传承。香料,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存在,它更是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每一次对香料
审美情趣是根植于心的艺术感知与美学追求,其不仅仅体现在对美的个人感悟上,更是一种对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坚守。它引导我们形成独特的审美眼光,塑造独特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真题链接 2021年天津卷:通过“纪念日”这一特殊节点,凸显了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中的重要作用。而审美情趣、价值追求正是纪念日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它让我们在回顾与前瞻中,学会欣赏与珍惜,为生活增添一份厚重的人文底蕴。
叶永烈,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他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180多部著作,一生出版作品逾3500万字。 2014年,叶永烈向上海图书馆捐赠多箱文献。在捐赠仪式上,他幽默了一回:“我原本设想,在我故世之后,在墓碑上写着:‘对不起,我
王承书,中国杰出的女性核物理学家、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她奋力推动我国核技术进步50年,却甘愿隐姓埋名30载,与家人分离,被大众遗忘。她被称赞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是一位隐于时代背后的女性核物理学家。 人物解读 角度一: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家中4个姐妹,她排行第二。这个带有浓厚书卷气的名字取自《尚书》,似乎预示了
作者简介 肖复兴,1947年生于北京,已出版50余种图书。其文字真诚而质朴,他写普通人、为普通人立传,总能写透生活的纷纭复杂与人物的多样性格。他追求生活的本真和艺术之美,即使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也坚持用读书、用思考来滋养自己。 作品介绍 《正是橙黄橘绿时》是肖复兴创作的散文集,该书共分四个章节,收录了《总有一些瞬间温暖远去的曾经》《等那一束光》《手扶拖拉机斯基》《一万种夜莺》《风中华尔兹》
作者简介 李泽厚,湖南宁乡人,美学家,哲学家。生前是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哲学、美学、伦理学研究。 作品介绍 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悠久的中国美学史。它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片段摘录
《少年时代》是理查德·林克莱特编剧并执导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自2002年开拍,历经12年的精心制作,终于在2014年圣丹斯影展首映,并入围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导演林克莱特荣获最佳导演银熊奖。 这部影片记录了一个少年从6岁到18岁期间所经历的种种事件:从他小学时期不交作业的顽皮,到最终考入大学,迈出家门,开始独立生活。影片采用简单直接的叙事手法,没有科幻片的惊险刺激,也没有喜剧片的欢声笑语
村落,曾经是乡人们的生命,但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可能只是课本里一个遥远的故事。自2000年以来,中国已有90万个村落消失,平均每天20个。农民搬走了,村落空巢了,“一个人的村庄”已经不再是诗人的浪漫想象。于是,一群90后年轻人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行动。他们沿着“消失的地图”,历时5年,跨越三十多个省市,将这些村落在消亡之前记录下来,最终汇编成这部微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 主题:离开与消逝
【话题】 丁肇中说:“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极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点推翻后,科学才能向前走。” 对此,你怎么看? 【角度一】 在当今这个工具理性盛行的社会,人们愈发注重结果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做事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基于此,“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显得尤为合理。选举中,我们倾向选择票数最多的候选人,认为他代表了多数人的意志;团队合作时,我们遵循大多数人的共识,以确保团结与高效。然而,
对 酒 白居易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白话释义 诗人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蜗牛角”,喻指蜗牛触须上那微乎其微的空间,暗示人生舞台的狭小与局限;“石火光”,则形象地描绘出人生短暂,犹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在短如电光石火般的短暂人生中,我们有多少光阴可以肆意挥霍?在如此逼仄的空间内,又有多大世界可争?诗人感慨,人生短促,若能开怀大笑,认真享受生
在工业时代,人们对于诗意的追求愈加强烈:或直抒胸臆,要“诗意地栖居”;或用文青的意象来工笔诗意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如何才能获得诗意,让我们不会写诗,也能像个诗人,把生活活出一段平平仄仄?我们不妨管窥一下那些经典中的著名比喻,养诗眼,澄诗心,冶诗情。 素材1:夜静静的,像个黑孩子/含着水果糖似的月亮/睡了/任性的手,抓着城镇/像抓着一迭发光的新币。 ——
人物组合:荀子+宋濂+黄国平 人物共性:荀子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坚守,体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宋濂冒雪访师,不怕艰难困苦,坚持求学;黄国平凭借“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的信念,从小山村走到中国科学院大学。三人虽身处不同时代,却共同展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风貌,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适用主题:坚持不懈;追求梦想;求学精神;奋斗…… 运用示例:荀子有言:“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一、主题综述 1.主题引入 “回到历史现场”系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主题,围绕历史类散文作品的研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修史传统,把握中国人善于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结合时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经历,我们可以客观、辩证地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品评历史人物及事件,体会历史人物的现实处境,理解其人生选择和道德坚守。同时又超越历史,立足当下,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他们的局限性和不足,从中汲取
狄更斯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诚哉斯言,身处百舸争流的信息化时代浪潮中,“附近的消失”现象在所难免。生逢百年变局,我们自应从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抬起眼来,与社会形成有机连接,方能打破桎梏,成为真我。 当今时代,如果你问一些年轻人生活上的问题,他们可能连最基本的“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都回答不上来。究其根本,这种“附近的消失”现象,其原因在于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让生活中许多必需
寒凝大地,万绿收藏。历经冬的严寒霜雪酝酿考验,才有来年生命的华章。 扎根,生命中必需的等待,生命旅程中最煎熬最痛苦的成长。从萌发到破土,扎根是这个危险跨越中最具挑战性的阶段。种子是怎么扎进坚硬的土壤中的?有没有人感知到它的痛楚?有没有人关心过它的绝望?统统没有!它无路可退。扎根,关系生死,关系未来。无本之木,难以为继。审视一棵小草异常发达的根系,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小草能在断壁残垣上生长,甚至会
《庄子·内篇·养生主》中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以哲人的视角揭示了人生短暂与知识无限的矛盾,倡导我们追求学无止境的境界。然而,若从人类解决问题的维度来审视,我则认为:答案终有限,问题永无涯。 诚然,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我们获取答案的速度与准确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在减少,反而在某些方面,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因为,人工智能终究只是我们手中的工具,它能解答
初次邂逅农民画,那跳脱的色彩、灵动的线条与奇特风格,便深深将我吸引。她是那么自在洒脱,蕴含着那么多神秘美丽。 她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质朴和谐的内在力量;她充满了乡土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从她身上可以看到千千万万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她的背后映射出的是无数个家庭的缩影。 民间工匠塑造了她。最初的她不过素纸一张,她可以是宣纸轻薄的皮肤,可以是水粉纸坑洼的皮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建筑,宛如时间的低语者。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用沉默的喉咙,诉说着过往与未来的交响。世间万物,似乎唯有建筑物,无论新旧,总能以其独有的姿态,占据着我们的视野,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在这众多的建筑中,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莫过于那些承载着浓厚情感的家乡拼贴建筑。 家乡的建筑,如同一幅细腻繁复的画卷,既有整体的和谐之美,又带着几分割裂的美感。在时代的洪流中,它们既保留了古老的传统
人生旅途,我们总在追逐热闹与陪伴,但或许孤独,才是灵魂的深刻写照。 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述的那样,两年的独居生活让他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从而获得了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马尔克斯亦是如此,他笔下的孤独并非简单的情感缺失,而是一种深邃的沉思与自我探索。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背后,是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家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