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古代死罪犯人一般要等到秋后才问斩?( ) A. 尸体不易腐烂易于保存 B. 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与天意相和 C. 不耽误农业生产 2.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称呼,其中一百岁被称为:( ) A. 耳顺 B. 知命 C. 耄耋 D. 期颐 3.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其中狮头以刘备、关 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戏曲脸谱来打造的是:( ) A. 南狮
中国的历史有多长?从历史书的厚度就可以计量。从第一部史料汇编《尚书》开始,一直到之后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史”,上下五千年的时间被永恒地刻成文字,让每一个中国人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习得千年的智慧。只不过,当历史的记载越来越长,让人通读并理解的难度也会成比例地增长。好在,还有博物馆,一个盛满历史的地方,是大多数人可以见证文明的最佳途径。 2025年,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博物馆热”随之
费孝通先生曾经针对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方针策略。中华民族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它与其他国家民族相互依存,休戚相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我们需要肯定自己的文化和美,也要能够欣赏和包容他人的文化和美。不同文化之间需要和谐共存和相互尊重,通过协调和整合,达到天下和谐大同。这对于理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一、主题综述 1.主题引入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同程度被信息和数据裹挟,甚至被困在“信息茧房”里。如此情境,需要我们拥有反思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明辨而后智取,这才是信息时代人们最应持有的态度。高中教材必修下第四单元,讲的就是这样一种人生态度。 2.主题延伸 角度一: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利弊之谈。 信息时代,互联网促进了社会的重大变革。人们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简练而深刻的话,凝聚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信念。他用一生的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用文学与教育的双重力量,为中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更是教材建设和教育改革的奠基人。 叶圣陶的一生跨越了文学、教育、出版和政治四个领域,他始终肩负着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责任。他相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心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在文学创作的笔端
2024年6月20日,2024年第六届唐奖汉学奖正式宣布授予历史学家许倬云,以表彰他在汉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唐奖汉学奖召集人、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在授奖辞中称:“许教授的史学能见其大……他的著作透露着对国家、民族以及世界人类的关怀,是一位博雅兼具淑世的历史学家。” 这位94岁的老人,在大陆成长,在中国台湾求学,在美国深造,一生经历诸多离乱。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学贯中西,毕生所想都是怎么为中
作为第三极,喜马拉雅山从不缺到访者和挑战者。2023年5月15日,16岁的徐卓媛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成为从南坡登顶珠峰年龄最小的中国攀登者。 这次攀登是徐卓媛首次挑战珠穆朗玛峰。徐卓媛记得自己快接近峰顶的时候,天还没有亮,“我脑海里唯一的念头是一定要看到珠峰顶上的日出,父亲的登顶照一直让我印象深刻,照片里的他意气风发,迎着太阳笑得很灿烂,我可以感受到他对雪山的热爱。那张照片至今还在我
他是中国民间工艺、民间文化的守护人之一,他曾为“中国结”命名,并整理完善其工艺。他和他的《汉声》杂志,还调查整理了油纸伞、蜡染、剪纸、夹缬、惠山泥人、山西花馍、水八仙等中国民间手工艺术。他,是中国乡土文化遗产的积极抢救者黄永松。 1971年1月,黄永松受邀创刊《汉声杂志》英文版。此后,黄永松先后参与了《汉声》中文版、民间文化系列及文化丛书、童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主持《汉声》杂志40年间,他建立了包
作者简介 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生于古巴,后移居意大利。毕业于都灵大学,二战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斗争。战后开始文学创作。194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通向蜘蛛巢的小径》。20世纪50年代起以幻想和离奇的手法写作小说,或反映人的异化,或讽刺现实中的种种荒谬滑稽。《分成两半的子爵》是他的代表作。 作品介绍 《不存在的骑士》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讲述的是发生在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
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1986),哲学家、美学家、诗人。主要著作有《美学散步》,主要译著有《判断力批判》《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出版有《宗白华全集》。 作品介绍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一生主要的美学论集,共22篇。在该书中,作者凭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良好素养,以比较的眼光,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几个重要范畴加以阐释,渗透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取向,以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着
观 雨 宋·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白话释义 《观雨》是陈与义在国破家亡之际,避难于湖南邵阳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宋高宗建炎三年底,金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次年五月,再侵潭州(今长沙)。陈与义身处江湖,目睹山河破碎、百姓遭难,内心激荡,面对窗外暴雨,挥笔写下了这首饱含
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困境:人物素材看了很多,考场下笔时,却绞尽脑汁依然想不起来?直接把人物凑成组合写进作文,不仅方便联想记忆,还能让你的论据更加丰富而有说服力。他们或是志同道合,共同书写了不朽的传奇;或是性格迥异,却在各自的领域里熠熠生辉,相互映照。这些人物组合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多样,更激发了我们对梦想、坚持与创新的深刻思考。 人物组合:王阳明+梁思成 人物共性:王阳明敢于挑战程朱理学的权
夏日炎炎之际,我踏上了前往甘肃青海的旅途,满心期待着在广袤荒漠之中邂逅绿洲与清泉。在我心底,青绿仿若梦幻里朦胧的美好,而在黄沙漫天之地出现的青绿,更似遥不可及的绮梦。 青甘之行,若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就是漫长的车程了。虽然名义上是从一站赶往下一站,实则更像在车里一遍又一遍打着盹儿,消磨时光。我本就厌倦这颠簸之苦,感觉这不过是毫无意义地在路上奔波。于是,索性拉上车窗旁的帘子,以避开那刺眼的阳光。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读罢此诗,不禁疑惑,这江南不就花红了点、水蓝了些,怎就非忆不可呢?带着疑惑,我的脑中开始以“江南”为关键词,奋力搜索,一个个记忆浮现在脑海中。 漫步江南,让人陶醉的是景。徜徉于古镇的阡陌之间,虽不闻鸡鸣犬吠,却有船桨轻摇,水声潺潺;虽无“悠然见南山”之景,却有“小桥流水人家”之韵。水声、桨声,伴着脚步声,人穿梭在小桥与石板路
在那遥远而宁静的村落边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它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笔触,轻轻勾勒出青山绿水的动人画卷。自我记事起,这条小溪便如一位慈祥的老友,静静地流淌在我家旁边,用它那潺潺的水声,低吟浅唱着岁月的流转。它见证了四季的更迭,春花秋月、夏蝉冬雪,皆在它的怀抱中留下了痕迹。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细腻的涟漪,仿佛是在向我们诉说着无尽的往事。 春日里,万物复苏,小溪边更是生机勃勃。妈妈温柔的手轻轻牵
井底之蛙,呱呱一生,所见不过方寸之天;出穴之蝉,混沌三载,不解何为清朗之世;物化之鹏,扶摇九天,方知日月天地之圆。其实,人的成长就是认识不断突破原有的束缚,跳出认知囚笼的过程。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在追求的心灵认知的成长历程。但即便如此,更多人却都在“思维框架的囚笼”中碌碌一生。我以为欲“不为形累”,则必格物致知,方能守得云开见日来。 不为形役,格物致知,就
一间屋子,一盏茶,一本书,一把椅子,如此便能悠然度过一个下午,这般生活满是诗情画意。 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之下,现代社会步入快节奏轨道,快餐式阅读渐成主流。可这种阅读方式,恰似走马观花,让阅读的诸多妙趣悄然流逝。阅读,实则是一场滋养心灵的修行之旅,它宛如避风港,助我们于喧嚣尘世觅得安宁角落;仿若暗夜明灯,在迷茫时刻驱散迷雾、指引方向;更似沉淀剂,让身处浅薄浮躁之境的我们,收获深厚底蕴。 阅读,是
在阿多尼斯那掷地有声的话语中,“为了说出真理,改变你的脚步,准备好燃烧成火树”,我们似乎被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所驱动,渴望将世间的每一件事都“说得清,道得明”。然而,世事如织,纷繁复杂,又岂能尽皆洞明?或许,在这纷繁之中,“说不清,道不明”不仅是对未知的一种接纳,更是一种深邃的哲学智慧。 唯物史观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告诉我们,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从主体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实践能
希腊人对历史和岁月满含尊崇,以虔诚之心保留石像的本真模样,使得三四千年前的文化精神,穿透悠悠时光,延续至今。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创新求变已然成为时代强音的社会中,这般“怀旧情怀”,似乎与进取革新的潮流相悖而行。然而,在我眼中,只要紧紧握住原本蕴含的精华与内核,巧妙融入,便能使其焕发活力,展露更为鲜活、夺目的姿容。 守护原貌,其本质是在坚守人类文明的根脉与源头。 梁启超先生曾有过一番鞭辟入里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