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边界是社会共识中区分“可为”与“不可为”的行为标准,师德边界是指教师的活动范围和存在空间具有一定的道德界域和行为阈限,呈现为思想边界、价值边界、伦理边界、权利边界。然而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价值导向的功利化、身份定位的标签化、制度约束的刚性化,使得师德边界的守护呈现模糊化、错位化、机械化、形式化的时代困境。新时代守护师德边界应规范制度设底线,教师自律抓主线,社会监督明界线,人文关怀筑防线。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考改革已实现从“应试导向”到“素养导向”的范式转型,在促进教育公平、优化评价体系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资源配置城乡落差大、治理效能协同不足、素养评价技术适配性弱、AI应用加剧教育分化等结构性矛盾。基于罗尔斯正义论、核心素养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双减”政策逻辑,提出“公平筑基、素养导向、治理协同、技术赋能”的四维推进路径,结合全国多地实践经验,为中考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参照。
摘要:‘ 1+3 ”项目是北京市近年来推出的一项新的改革举措,意在适度缓解学生与家长的教育焦虑,合理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学段衔接问题,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综合评价、课程规划与任课教师是“ 1+3 ”项目的三大关键要素,在实施过程中,三大要素各自面临不同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宏观举措为“ 1+3′ 项目的改革探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则应当有针对性地建立若干关键制度,推动“ 1+3′ 项目不断走向完善。
摘要:难度控制是中考命题科学化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中考的评估效度与教育公平。在命题规划阶段,将中考试卷难度目标设定为 0.65~0.75 ,并通过多维细目表规划易、中、难题比例(女 #?:2:1 或 6:3:1) ,可以确保整卷既能反映课程标准要求,又能实现毕业与选拔的双重功能。在命题实施阶段,通过整合往年中考试题与模拟考数据,构建参考常模,开展培训,统一难度认知标准,采用加权预估法综合多元教学背景的专家意见,提升难度预估的准确性。动态调控难度偏差的策略包括优化情境适配度、拆解综合题型为阶梯设问、调整评分标准权重、严格规避超纲内容等。命题管理者应积极构建覆盖难度认知、结构设计、难度预估、动态调控的中考命题全流程难度控制体系。
摘要:课后服务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构教育生态的关键环节。基于生物生态理论,通过对江苏省城乡初中的质性调研发现,政策执行存在微观个体的主体性弱化、中观组织的策略性调适、外层政策设计的结构性矛盾、宏观社会结构的隐形桎梏、时间系统层面的时序张力等五重阻滞。研究提出以课程重构、教师赋能、家校协同、评价改革为核心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路径。
摘要:当前,我国已进入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多维意义与价值,体现在助力教育结构优化、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以及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现实中,职业启蒙教育面临着参与主体的异质性引发利益博弈与冲突、单向度的政策模式影响有机行动整体的形成、制度设计失调掣肘政策效能的发挥等问题。为推动职业启蒙教育可持续发展,应加强职业启蒙教育政策供给,完善保障制度;广泛吸纳多元行动主体,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健全监管问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效能。
摘要:家庭教育是以血亲为基础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形态,这是家庭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态的本质特征。父母与子女因血亲而生,因血亲而育,因血亲而教,在现实家庭教育中也常常因血亲而悖。其悖论的核心是以血亲之爱的名义,对儿童的身心及成长造成伤害。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曾提出“拉金陷阱”。当前,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脐带陷阱、期待陷阱、父亲陷阱、文化陷阱和一系列的隔代养育风险,对儿童造成伤害,必须对其进行伦理学的批判。在对家庭教育本质进行系统性伦理思考的同时,更要引导家长规避家庭教育的风险,学会家庭教育的艺术,追求有行有止、润物无声、激发成长和目标长远的好教育。
摘要:公共科普资源指由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政府部门等主体所提供的有效支撑各年龄段公众参与科普社会实践及各类科普活动的要素和组合资源,包括科普信息资源、科普产品资源、科普活动资源、数字化科普资源。公共科普资源具有塑造科学观念、发展高阶思维、提升科学与工程实践能力、培育科学精神等科学教育价值;通过以场馆教育为抓手、以学校教育为依托、以馆校合作为未来导向,可将公共科普资源融入科学教育。
摘要:在加速时代下,中小学教师群体的职业焦虑表征为:时间管理的困境、繁重教学任务和沉重责任压力所引发的教学焦虑;受限的职业晋升通道与不平衡的社会评价体系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压制所带来的发展焦虑;在信任危机、孤独感与职业倦怠的交织下逐渐加重的情感焦虑。通过分析教师职业焦虑的多维来源,进而探索有效的干预策略:重塑制度弹性,走出“优绩漩涡”;构建共融体系,强化教师主体以及厘定良性互动,修复情感生态,帮助教师缓解焦虑、提升职业满意度,推动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职业生涯初期是教师职业认同形成的关键期,充分且有效的入职支持能够帮助新教师构建积极的职业认同。为探讨后喻时代新入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改编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量表对N市主城区2022—2024年入职的34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新入职教师职业认同处于较高水平;职业认同及其各维度水平在年龄、学历、任教科目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新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主要为早期教育教学经历、学校制度与文化环境、生活适应水平三个方面。为提高新入职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研究建议:赋权增能,充分尊重新入职教师主体性;减负提质,营造支持性的管理与评价环境;完善政策,帮助新入职教师整合多重身份。
摘要:“情思共振”生长课堂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儿童立场、自主建构”,课堂彰显出“自然、自主和自觉”的质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境脉、展开对话导引、进行问题驱动、设置支持支架、强化新技术赋能等策略推动情思共振,引导学生在反思与澄清、体验与实践、思辨与选择、亲历与共情中自主获得道德认知,内化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获得道德的自然生长。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课间活动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从教材中发掘课间活动所需的教育资源,将课间活动中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间活动中,并从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课间活动的优化度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度等维度展开评价,能够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课间生活中的育人功能。
摘要:基于实践育人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校本探索从顶层设计和空间功能的角度规划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框架。人工智能实验室实践育人实施路径包括课程体系构建、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式学习实践育人、校企协同育人等。通过开展以实验室为依托的人工智能教育,学生的人工智能理论知识得到提升,科技创新潜能也得到了全面且持续的提升。
摘要: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长期存在情境真实性不足、个性指导缺失以及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多模态技术和智能算法,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呈现出“创设沉浸式情境,激活交际驱动;提供个性化支架,赋能交际过程;实现智慧化评估,创新交际评价”等价值意蕴。教师可从“基于学习任务群,创设口语交际场景库;基于生成性资源,创建口语交际语料库;基于多模态加工,创新口语交际评价库”三个方面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框架,努力实现数字化时代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范式转型。
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路线包括重置学习场景、重整教学内容、重塑教学结构、重构评价体系。需要从实境体验、数据运用、人机互动、角色交互等方面入手,寻找人工智能赋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施策略。应关注育人本质、思想引领、情感沟通和思维提升,推动技术与育人的深度融合。
摘要: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表层化、素养培育碎片化等问题,构建图式思维工具集群,从工具创新与素养进阶双维推进教学转型。图式思维工具具有拓展思维维度、贯通学科素养、优化课堂生态的实践意义,可有效解决课堂思维认知窄化、方法论缺失、素养协同困境等问题。应开发覆盖阅读、写作、综合场景的图式思维工具集群,构建“输入一加工—输出”三阶跃迁机制及“三维九度”动态评价体系,推动工具创新与素养进阶的双维实践。
摘要:核心素养导向的个性化教学要与真实学习融合,在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针对个性化教学脱离真实场景的痛点,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开展“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的校本实践,秉持目标锚定、情境浸润、路径定制、动态优化、智能支撑的原则,构建覆盖教学设计全流程的校本课程体系,为落实“各美其美”的教育愿景提供可复制的“梅村范式”。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内容整合不科学、教学组织形式陈旧、教师缺乏专业素养等诸多挑战。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出发,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应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拓展教学课程资源,构建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的育人价值,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摘要:传统民歌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广大中小学校美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但目前中小学生对传统民歌的喜爱程度不高,学习方式也较为单一。从内容重构、形式创新与评价赋能三重维度出发对传统民歌进行创造性转化,可更好发挥其集审美赋能、创意实践、人文升华于一体的育人功能,焕发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勃勃生机。
摘要:数字化背景下,学习空间设计的学科界限逐渐模糊,而多维度空间学习功能得到延伸。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情境创设中随物赋形、协作探究中随形赋意、多元评价中随意赋能,构建基础学习空间梯度、深度和厚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针对德育课“意义悬浮”的弊病,胡莉英老师团队创造性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主题 + 故事”的方法,通过创新叙事范式推动德育教学改革。叙事传播,故事作为价值观载体,符合科学的认识机制,又有创新课程和课堂的文化意义;故事符码,开掘叙事矿藏,建构主题化故事系统逻辑;叙事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叙事评价,捕捉隐性精神成长的显影,以“可看见”的“证据”促进教与学的进步。
摘要:跨媒介驱动整本书阅读能够促进儿童发展,丰富课程资源,优化阅读实践。通过创设跨媒介阅读情境,设计跨媒介阅读任务,整合跨媒介阅读资源,展示跨媒介阅读成果,能够深度推动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