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学科在世界范围内面临影响力边缘化的困境,不仅如此,整个当代社会都因为人文主义传统的逐渐退场而面临危机。人文主义对促进社会理解与和平具有重要价值。人文主义不是一套普世价值观,而是对文明整体的研究,它首先建立在古典文献知识之上,并且在文明自身的内部比较中进行研究,传承算法无从把握的文字背后的内涵。人文主义哲学为人文科学在20世纪的法国诞生奠定了基础,但当前西方人文科学更多地导向一种社会斗争,而不再致力于理解社会现象,背离了人文主义守护文明发展的使命,转向解构西方文明。然而,法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因过度依赖欧洲机构而受到干预,没有能力做出改变。法国政府推进的高等教育改革背离了人文科学研究的原则,首先追求规模扩大和媒体影响力,不仅不能为深度研究提供长期稳定的结构,反而加剧了对欧洲的依赖。欧盟主导的国际交流对人文科学至关重要,但随着人文科学吸引力下降和岗位不足,欧洲也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
摘要:在全球问题复杂化与科技革新背景下,跨学科研究成为解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方式,但大学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时面临多重困境。文章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指出大学教师跨学科研究面临三大困境:学科文化与多元能力需求的矛盾,导致知识体系与思维范式冲突;跨学科成果产出存在质量与接受度风险,且学科差异和资历影响成果认可;晋升制度与资助机制支持不足,加剧研究阻力。从场域理论看,困境根源在于学科“惯习"的排他性阻碍跨学科融合,跨学科概念缺乏共识;评估体系不健全,标准模糊且同行评议机制失效,影响学术资本积累;教师在科学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资本争夺与竞争压力制约研究选择。国际社会应对措施包括通过培训课程、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机制,帮助教师突破学科局限;开发评估工具、明确评估标准、组建多元评审组,完善评价体系;增加资助项目、简化申请流程、提高成果奖励,强化经济支持。
摘要:本文基于制度逻辑理论,系统分析美国STEM国际人才政策中创新驱动与安全防御两种制度逻辑的张力关系及其调适机制。研究发现,美国STEM国际人才政策长期存在内在张力,这一张力在空间维度表现为多层次治理体系的分割困境,在时间维度表现为政治周期与政策持续性的冲突。对此,美国政府构建了多维度的调适机制,包括多层次治理体系的协调重构以及政策周期与战略持续性的协调等。然而,受制于州级政策差异、合规成本不对称分担、多元利益主体互动失衡及深层价值冲突等因素,难以完全克服创新与安全两种逻辑的根本矛盾。同时,特朗普第二任期的STEM政策呈现出系统性的战略重构特征,表现为资源配置策略的根本性重组、从学术主导向产业主导的创新模式转变,以及从技术防控到综合安全的国家安全观拓展,这将加速美国STEM国际人才政策体系的分化、全球STEM人才的多中心流动及全球科技治理规则的重构。对此,我国可把握美国STEM国际人才政策战略重构期的历史机遇,精准识别政策转型趋势,优化国内STEM人才体系,构建多元国际合作网络,主动塑造有利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内外环境。
摘要: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欧洲发达国家普遍将吸引高层次国际人才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文章以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芬兰等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国家为研究对象,从引进与留用两个关键环节入手,系统比较其国际人才政策的共性经验与制度特征。研究发现,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为成员国吸引国际人才提供了结构性支持和制度性保障,是推动其人才国际化的重要制度平台。在引进环节,依托欧盟一体化机制,各国普遍实施签证便利化、需求导向型技术移民通道、蓝卡计划等配套政策,形成较为统一的人才准入门槛和协同评估体系。在留用环节,欧洲各国不仅高度重视国际人才的社会融入问题,普遍建立起多元文化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还注重留学生在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顺利过渡。同时,欧洲区域内部通过科研平台共享、跨国项目合作、职业资格互认等制度安排,为国际人才提供了丰富的职业发展空间与跨境流动路径。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和科研基础设施网络亦进一步增强了欧洲整体对高端科研人才的留用能力。这对我国具有启示意义:在制定国际人才政策时,可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构建更加精准化的引才机制和高效的留才生态体系,推动留学生就业政策与产业结构深度对接,建立更加包容、多元与法治化的国际人才支持平台,从而在全球人才格局演变中占据更为主动和有利的战略位置。
摘要:在全球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日本政府为推动大学国际化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相继实施“留学生30万人"计划、“超级全球化大学"计划和“通过大学国际化创造社会影响力支援”计划,在国际师资引进领域形成系统性实践经验。文章聚焦日本政府与高校的"国家宏观引导—院校自主创新"协作模式,深入解析三大计划在外国教师引进中的制度设计,包括分类资助机制、三级课程体系、弹性薪酬制度等创新举措,同时揭示政策执行中暴露的短期达标倾向、英文教学泛化、师资质量虚化等问题。文章提出从系统视角认知国际师资引进的复杂性,构建政校权责清晰的协同机制,以制度创新激活高校引才活力,并建立涵盖数量、质量、生态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战略提供参考。
摘要: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格兰完备的教练员教育体系保障了其足球人才辈出和各级别国家队的优异表现。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将英格兰足球教练员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启蒙、发展、变革、腾飞四个阶段,从政策、职业、理念及课程四个维度总结其成功经验。研究发现,英格兰国家计划持续引领,教练员教育多维发展;构建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强化社会主体协作监督;创新教学核心理念,培养体系全面完善;课程特色日益凸显,教练员框架全面建构。基于此,我国可借鉴其经验,制定长期发展目标,推动教练员培训规模化发展;构建教练员认证体系,强化多元主体监督;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育中国特色教育理念;立足自主发展实际,开辟教练员教育新格局。
摘要:随着足球职业化和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如何立足学校教育环境发挥足球的教育功能成为阿根廷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在足球运动长期未被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且职业化导向过度凸显的背景下,阿根廷从政府主导的普通学校与市场主导的足球学校两类主体出发,探讨各自校园足球改革中双向驱动的体教融合理念,并在互惠合作的基础之上探讨两类主体之间的深度融合。阿根廷推动校园足球迈向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为相关实践提供了三方面的思考:挖掘育人功能,通过打造第二课堂发挥校园足球优势;打破资源壁垒,搭建贯通机制推动体教双向融合;尊重客观规律,强调持续发展助力足球人才成长。
摘要:自身体素养概念提出以来,作为一种跨学科理念已在全球范围内从理论走向实践。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政府、社会团体对其进行场景化阐释,并应用于政策和实践中,通过发布身体素养框架和指南、将身体素养纳入相关课程标准等方式明确基础教育阶段身体素养维度和要素,推动和实施对学生身体素养的测评。各国关于学生身体素养的政策均指向运动的终身参与能力,涵盖认知、行为、价值观多个维度,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测评标准,重视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入与转化。各国的身体素养测评对象和成果标准均分学段、年龄段设计,强调身体素养的持续提升和学生对自我身体素养的感知。